當前報章為 第14135號
2025年11月12日
星期三
台灣熱議福建艦入列 輿論籲當局促兩岸和解
2025-11-12
【香港中通社11月11日電】 (香港中通社記者 施鑫岳)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艘電磁彈射型航空母艦福建艦5日正式入列,台灣輿論對此高度關注。不少台媒注意到大陸央視旗下新媒體欄目“玉淵譚天”發文強調,福建艦入列後必去的地方包括台灣海峽,網絡上甚至出現“福建艦以台灣為母港”的討論。
台軍退役少將栗正傑在政論節目中暢想兩岸關係正向發展的未來,指出台灣海峽水深只有200米,平均寬度約180公里,恐怕容不下一個航母戰鬥群。他認為,如果將福建艦母港設在花蓮,從這裡出去,馬上就是很深的海溝,適合艦隊活動。“母港選址在台灣,是很好的選擇”。
多家台媒對於福建艦入列予以轉發報道。報道提到,福建艦突破了電磁彈射技術後,意味著大陸向遠海又邁出了巨大一步,在遠海航母可以成為動態的海上基地。因此福建艦的入列,其意義遠不止於突破所謂的“島鏈封鎖”,而是大陸正用實實在在的力量為自己、也為世界注入更多確定性,讓貿易航線更加安全,讓全球供應鏈更加穩定。
也有台媒引述大陸軍事專家分析,指出福建艦入列的三個跨時代意義,包括解放軍從近海防禦向遠海防禦轉型、正式進入三航母時代、開啟航母電磁彈射時代。
有台灣軍事專家專門對比了福建艦與美國“福特號”航母,指出在建造進度上,福建艦相對順利;而“福特號”則因預算失控與性能問題屢遭延宕,導致該艦在2017年服役後,直到2022年3月才完成首次部署,美國政府問責署甚至將該計劃列為“反面教材”。
不過,也有綠營學者宣稱,台灣不會被航母壓制,因為台灣的地理位置牢牢站在解放軍邁向深藍的“瓶頸口”。因此福建艦越是進步,就越凸顯台灣對美國的戰略地位。“台灣不再只是地緣棋子,而是維繫整個第一島鏈的核心節點。”
這番說辭並沒有得到美方認同。美國《紐約時報》指出,若解放軍對台發動軍事行動,航母初期作用可能不大。但這是因為兩岸距離太近,大陸東部沿海已有多處空軍基地。福建艦可以與驅逐艦、潛艇等組成打擊群,部署在西太平洋,對台實施封鎖。
另一方面,相比對武器裝備等技術細節的琢磨,台灣輿論如今更關注台灣未來的路線選擇。台灣《聯合報》今年9月公布的兩岸關係年度民調顯示,近九成受訪民眾認為兩岸必須維持溝通以避戰,創近4年調查新高;對於賴清德當局處理兩岸關係的表現,不滿意的比例較去年大增20個百分點。
台當局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日前在一場論壇上表示,台灣依賴了76年的“美國必來救”假設,已根本動搖。他呼籲,台灣各政黨應少想2026或2028,認真討論如何共同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開展兩岸對話。台灣如不以“和”自救,仍執意“鬥”或“拖”,“變局”將淪為“殘局”。
正如日前台灣網紅“館長”參訪大陸期間,收到粉絲贈送的福建艦航母模型時所言,“如果你對大陸抱有敵意,你會覺得瑟瑟發抖。如果你認同自己是中國人,這些人是在保護你的,這些武器也是你的武器,你會覺得無比光榮、無比榮耀、無比安全。” 解放軍的裝備,是保護包括台灣人在內的全體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