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對華為等中企再舉『安全』大棒,意欲何為?

2025-11-12

【香港中通社11月11日電】:歐洲近期對華為等中國企業頻頻舉起“安全審查”的大棒,引發外界對中歐經濟合作前景的擔憂。

據彭博新聞報道,歐盟委員會正在研究,擬強制所有成員國將華為、中興排除出移動網絡基礎設施。歐盟於2020年曾發布建議,呼籲成員國在5G網路的核心部分,限制或排除“高風險供應商”,包括華為和中興等。

就歐盟委員會正在研究如何強制歐盟成員國逐步將華為和中興從其電信網絡中移除,中方11日敦促歐盟為中國企業提供公平、透明、非歧視的營商環境,避免損害企業赴歐投資的信心。

另一方面,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緊隨丹麥、挪威等國後,英國政府正檢查數百輛中國製電動巴士是否能被“遠程控制”,導致車輛“停止或無法操作”,從而導致交通停擺,威脅所謂的“國家安全”。

歐洲國家近期針對中國企業的一系列“國安”措施,有什麼深層背景?背後是否與美國以及中國近期加強的稀土管制等措施有關?

香港中觀研究所所長劉瀾昌在接受中通社採訪時表示,整體上看,歐洲對華的針對性做法並未加強。特朗普時期,美歐“大西洋聯盟”關係相比拜登時期倒退,歐洲配合美國打壓中國的服從性實際是減弱的。在稀土管制方面,歐洲不是中方主要的針對對象,因此與此關係也不大。不過,近年來歐洲實力相對下降,在國際事務中逐步被邊緣化,此前特朗普更是再次喊出“中美G2”的提法,令歐洲對華焦慮感加重,採取一些動作並不奇怪。

復旦大學中歐關係研究中心主任簡軍波則對中通社表示,目前還沒有充分證據表明,歐洲的相關做法與中國的稀土管制措施有關,歐洲的相關做法,主要體現歐洲對華“去風險”的意識越來越強,對中國企業在歐洲存在感的增加,歐洲更多從“國家安全”的視角看待。他認為,未來歐洲針對中國的類似做法會越來越多。

美國NBC等媒體則報道稱,歐洲國家擔心與中國發生“危機”時,歐洲的通訊與交通基礎設施被遠程癱瘓或控制,這些國家正試圖以“安全優先”的思維,看待中國在歐洲科技供應鏈中的地位。

在歐洲的這一思維導向下,中歐經濟合作是否前景堪憂?

簡軍波指出,歐洲官方的這種政策和態度,已經影響到很多歐洲企業和中國的經貿交流,一些與中國聯繫不深的企業將產業鏈轉移到中國以外。不過,與中國聯繫較緊密的歐洲企業,還在堅持雙邊合作,它們更多的採用“local for local”的本地化戰略規避政治阻撓,也在呼籲不要與中國“脫鉤”。

劉瀾昌也認為,歐洲本身具有一定複雜性,政界和經濟界對中國的取態存在不同。從近日廣交會、進博會歐洲廠商的積極參與情況看,歐洲經濟界對和中國合作還是具有熱情的。他認為,儘管存在著政治上的紛擾,但中歐經濟合作的力量會壓過歐洲內部反華的力量,雖然後者在政治聲量上更大,存在感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