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最高外交官員會晤 針鋒相對分裂加深

2023-02-21

【香港中通社2月20日電】(記者 王豐鈴)中美最高外交官員18日在慕尼黑安全會議期間進行了非正式會晤,雙方就“氣球事件”針鋒相對。會後,也未提及布林肯訪華新時程。布林肯更接受多家美國媒體訪問,宣稱中國考慮向俄軍提供“致命武器”。受訪學者直言,美國已不把維護中美關係穩定視為當前追求的目標,而是要在與中國互動中獲利,中美正向“冷戰”期間的模式過渡。

中國外交部介紹中美接觸情況時說,應美方請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出席慕尼克安全會議期間,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非正式接觸。王毅清晰表明了中方在所謂“飛艇事件”上的嚴正立場,指出美方所作所為是典型的濫用武力,明顯違反國際慣例和民用航空公約,中方強烈不滿,嚴正抗議。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賴斯在會晤後發表聲明,稱布林肯會上明確表示,“美國不會容忍對我們主權的任何侵犯”。布林肯亦在社交媒體發文稱,他譴責了中國氣球的“入侵”,警告中國不要為俄羅斯提供物質支持,並重申美中保持溝通管道暢通的重要性。

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劉衛東20日接受香港中通社記者訪問時直言,此次會談時間短,表面看來沒有明顯成果,至少未達成共識,主要是一次試探。在氣球事件後,雙方都想利用第三方場合接觸,闡明自身觀點,探聽對方真實想法,希望取得對方的理解。目前來看,雙方是自說自話,沒有為妥協做準備。“事實上,中美關係一直處於低點,事件只是加劇了兩國的衝突,但這種衝突又是軟性的,只是形式上或者心理上的衝擊,不會演變為嚴重問題。雙方是在灰色區域互動,雙方行政部門都很清醒,不願擴大事件影響。”

劉衛東續指,美國白宮和國會對“氣球事件”存在明顯分歧,拜登政府正處於尷尬境地,希望與中國在氣候、疾控等領域合作,不願事件對中美關係造成重大影響,但在國內壓力下必須維持強硬姿態,因此布林肯的“硬話”,部分是說給國內聽,告訴國會的強硬派,他沒有向中國妥協,“保持溝通”則是說給中國聽,希望中國能够理解其處境。

布林肯在會談後在社交媒體發文,又密集接受媒體訪問,包括美國國家廣播公司新聞網(NBC News)、美國廣播公司新聞網(ABC News)及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等,採訪中增加了對中國新的指控,稱“中國正積極考慮向俄羅斯提供包括武器彈藥的“致命支持”,以幫助莫斯科對烏克蘭作戰。而事實上,王毅18日在慕安會發表主旨講話後就烏克蘭問題回答提問時,已表明中方將發表一份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立場文件,主張一切有利於和平解決危機的努力都應得到支持。

劉衛東分析認為,美國已不把維護中美關係穩定視為當前追求的目標,而是要在與中國互動中獲利。“在俄烏決戰階段,美國對俄烏衝突的重視程度明顯超過氣球事件。美方當前定義的‘改善中美關係’,是中國一定不能支持俄羅斯。至於中美關係能否改善,美國從特朗普時期起便已無所謂。而拜登政府的新招數,是不管你做沒做,先把事情挑明,宣稱你可能這麼做,藉國際社會施加壓力,堵死可能的路。”

據美國媒體引述美國國務院官員披露,布林肯與王毅會面時,雙方還就“台灣問題進行了坦誠交流”,布林肯強調“維護台灣海峽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但就在王毅和布林肯會談的同一天,美國國會民主黨籍眾議員卡納率領一個由民主、共和兩黨議員組成的代表團於2月18日啟程前往台灣訪問。另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稱,白宮下周將在華盛頓與台高級官員吳釗燮、顧立雄會晤。在諸如此類操作下,中美關係能否回到正軌?

對此,劉衛東認為,當前雙方均意識到,中美關係已回不到過去,不應存在幻想,但中美關係也不至於立即陷入正面軍事衝突。盡管雙方均否定“新冷戰”一說,但從現實來看,的確是在向“冷戰”期間的模式過渡。

劉衛東對比指出,“舊冷戰”即美蘇冷戰期間,形成兩個對抗集團,軍事經貿徹底“脫鈎”,前沿對峙嚴峻,隨時可能發射核武,但溝通交流順暢,決策亦十分慎重。而中美一直在對抗,緊張是常態化,雙方均努力避免擦槍走火,雙方有大量經貿往來,但美國由制裁轉向另立體系,當前對華高科技“脫鈎”已近完成,還會持續推進。美國有聯盟體系,可形成集團,惟中國的立場是不結盟,也不對外輸出價值觀和意識形態,不太能够形成成型的集團。因此,新的局面不會完全複製“舊冷戰”,料會是一種不典型的集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