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空間站完成系列創新研究

2022-03-28

【特稿】目前,在中國空間站生活了150多天的“神舟十三號”三位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與地面科研團隊配合,已完成了多項太空科學實驗。這些實驗一方面圍繞航天員健康監測新技術,另一方面圍繞著科學新知識新發現,以及數據積累,完成了一系列創新研究,順利推進太空科學實驗展開。中通社日前發佈了相關報道。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進入太空,這是中國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第6次飛行,也是該階段最後一次飛行任務。按計劃,三位航天員將在空間站生活180天左右。其間,除安裝和調試空間站的新設備和各個系統外,另一項重要工作是太空實驗。

作為中國航天史上規模最大、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實驗平台,中國空間站將在空間生命科學與人體研究、微重力物理科學、空間天文與地球科學、空間新技術與應用等4個重要領域開展1000多項科研項目。

中國航天員訓練中心研究院、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副總設計師李瑩輝表示,依托空間站,中國首次建立了在空間條件下人體細胞的長期培養體系和細胞模型,并通過基因重編程方式,將人體尿液中的腎上皮細胞轉化成幹細胞,又分化成為心肌細胞。這項成果,一方面便於人類更好地解讀失重對自身的影響,另一方面,對人類的再生與衰老,包括人類的長壽和心臟病的發生,提供了非常好的實驗模型。這個實驗在全球範圍內尚屬首次。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系統核心艙總體主任設計師於喜河表示,空間站首批的實驗項目包括半導體光電子材料、用於製造激光器的材料,還有高反射率的鑭鈦玻璃特殊材料等。

據介紹,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部署了無容器材料科學實驗櫃、高微重力科學實驗櫃等兩個大型研究設施。至今,已順利完成功能測試,獲取了高質量的太空在軌測試和應用數據,并開展了測試試驗。

今年,中國空間站的“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中的多個實驗櫃,以及艙外暴露實驗平台都將發射升空,能够支持空間生命、空間材料、基礎物理、燃燒等科學實驗研究。

中科院空間應用中心應用發展中心主任張偉透露,在這些實驗艙中,還有兩個生命科學領域的實驗櫃,一個是生物技術實驗櫃,裡面有微生物、細胞、植物和動物的研究。另一個是生態系統實驗櫃,裡面有魚、微生物以及藻類的研究。通過研究,希望揭示人類在太空生態系統的一些基本規律,為未來人類長期在太空生存奠定一些基本條件。

張偉表示,在後續空間實驗中,將通過北京的懷柔科學城太空實驗室地面實驗基地,與空間站形成天地一體的鏈路,實現地面的預先研究與天地的比對實驗,促進更多的成果產出。

據悉,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還將積極開展空間站國際合作。目前,中國與歐空局有10個空間站合作項目正在進行。另外,中國與聯合國外空司合作,向全世界科學家征集科研項目,已遴選出第一批共9個國際合作項目。未來,中國空間站還將會向國際征集新的項目建議。

莊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