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10506號
2011年05月06日
星期五
執政為民‧要先解決居有屋
2011-05-06
【特訊】議員陳明金、吳在權認為,現時民生主要訴求是住屋問題,但當局反應遲鈍、蝸行牛步,透過派錢等短期紓困措施,缺乏前瞻性和長遠規劃。兩人估算,萬九公屋總造價約80億元,相對政府1400億財政滾存,以及4年來130多億元的「派錢」措施,他們質疑政府為何不能加快解決住屋問題。陳明金、吳在權聯合提出口頭質詢政府,要求交代,以及說明公屋政策的具體思路和未來規劃。 其口頭質詢如下: 「特區政府依法施政,強調“以民為本”,因應通脹持續走高,先後推出了一系列紓困舉措,對此,我等在領略上述施政理念的同時,更深刻地體會到,目前,民生的最主要訴求,核心在於住屋問題,如果住屋問題能夠得到很好的解決,其他問題相對就比較簡單。因此,我等認同政府要加快興建公屋,充分發揮投入資源的最大效益,在不允許經屋流入自由市場的前提下,以20至30萬元一個單位、低於建築成本的價格出售給符合條件的市民。 最近,我等在不同的場合多次公開表達上述觀點。雖然《經濟房屋的建造及出售制度》法案正在立法會進行小組審議,在此無意涉及相關的細節,但是,就政府自08年推出現金分享等措施以來,每年動輒數十億甚至百億元為民紓困,民眾的反響卻差強人意,其中最重大的住屋問題始終困擾整個社會;再結合特區政府倡導的“以人為本”、“執政為民”,以及行政長官在今年施政報告中強調要“持續改善民生素質”的承諾,圍繞公屋這個社會大問題,針對宏觀政策思維方面,我等提出口頭質詢如下: 1. 政府08年首推現金分享,4年將派出130.5億元現金,單是今年,4月初啟動了“80億助民抗通脹”,加上兩次將派現金共40.4億元,總開支就超過120億元,但是,5次派錢以及一系列的短期紓困措施推出後,社會反響只能說是“一般”,甚至批評一直不斷,主要是認為政府缺乏前瞻性、系統性的長遠規劃。與此同時,政府對解決廣泛困擾社會的住屋問題,卻蝸行牛步,當局為何對住屋這個民生問題中的重中之重、影響社會穩定和諧的大問題,反應如此遲鈍?一直以來,政府究竟有沒有一套公共房屋政策發展的具體思路?又或者是走一步算一步? 2. 石排灣公屋CN3地段第二區建造項目日前開標,466個單位,18家投標公司的造價由1.8億至2.3億元左右不等,由1房1廳到3房1廳,單位平均建造成本在39萬至50萬元之間,如果取中間值估算,每個單位約40萬元,以萬九公屋單位來算,總造價約80億元。對比1400億元的財政滾存、“80億助民抗通脹”以及每年派幾十億元現金,為民解決住屋頭等大事,相信絕對是一項德政,於民、於社會長治久安,不妨套用改寫清代李汝珍《鏡花緣》第三十六回:“此地公屋,為寡已久,居民被困已深,聞政府適建公屋,雖士商人等,亦必樂於從事;況又以低成本價售,那些市民,何樂不為?”至於特區政府是否又何樂而不為?為之,又何不快馬加鞭? 3. 今年1月,行政長官率領政府代表團前往新加坡考察公屋政策經驗,結合新加坡、香港、江蘇淮安模式經濟適用房、重慶公租房等相關公屋策略,澳門未來五年、十年甚至更長遠的公屋規劃政策,究竟是甚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