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榮圍規圖草案再被退交研究

2025-09-18

「顯榮圍五至七號」的規圖草案再度不獲通過

【本報訊】「顯榮圍五至七號」年前被指是「關部行台」的遺址,卻被文化局委託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推翻;縱使如此,昨午城規會再次不通過相關規圖草案,發還文化局再次研究。

「關部行台」遺址爭論未休

二○二一年,城市規劃委員會討論「顯榮圍五至七號」的規劃條件圖草案時,委員呂澤強引述澳門歷史學者指出,清康熙廿七年時設立、澳葡時代遭澳督亞馬留所毀的「關部行台」在「顯榮圍五至七號」之內,草案因此不獲通過。

隨後,文化局委託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跟進,對方最終認為「顯榮圍五至七號」不是「關部行台」的核心建築區域。而上述地段的規圖草案再在昨午被送交城規會討論。

呂澤強昨午重申,一八三一年測繪的城市圖顯示了「關部行台」在現今的顯榮圍。兩位澳門歷史權威──金國平教授及薩安東(A. V. de Saldanha)教授都認同顯榮圍地段是「關部行台」的舊址。

一六八八年,清朝政府在澳門設置「關部行台」,主要監督及管理澳門對外貿易,是反映中國對澳門自古以來擁有主權和治權的清代官方機關。鴉片戰爭後,澳葡總督亞馬留派兵搗毀「關部行台」。

一八八七年廣東巡撫吳大澂到澳門查察,確認「關部行台」舊址在顯榮里,建議清政府設法購回並照舊章改建官房或香山縣丞。

現時,地段下仍存有清代建築的基礎遺蹟。薩安東教授認為,「關部行台」舊址是清代中國主權在澳門完整行使三百年的核心象徵,應該保留。

呂澤強強調,「顯榮圍五至七號」並非一般的建築土地,亦不是普通的旅遊打卡點,是曾經代表中國主權及治權的「關部行台」的舊址,它被殖民者拆毀。

「在西方列強下,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這個舊址被賦予愛國教育基地,能讓我們銘記歷史、砥礪前行。」呂澤強提出,歷史留給城規會一份責任,需要謹慎處理「關部行台」舊址。

縱使列席城規會的文化局文化遺產廳廳長蘇建明一再引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結論來解釋,並重申在「顯榮圍五至七號」未見到與「關部行台」建築物有直接相關的遺跡,那裡可能是「關部行台」後方的生活空間。

不過,多名委員仍然認同呂澤強的意見。委員黃國基提出,「顯榮圍五至七號」的屬性是「長期租借」,又沒「批地合同」,政府不一定續借土地給相關人士。

委員譚志煒提出,文化局當年購買「草堆街八十號」時,都不是絕對確認那裡就是「中西藥局」舊址。既然「顯榮圍五至七號」都有些歷史文化價值,他日有落成樓宇後,便不能補救,建議文化局再度研究。

委員蔡韻璇表示,若是「顯榮圍五至七號」用於興建博物館或有助發展多元旅遊相關的建築物,可與相關的歷史文化整合。

最終,城市規劃委員會主席,土地工務局局長黎永亮決定不通過「顯榮圍五至七號」的規圖草案,再交文化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