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導文明乘車 培養公德心和同理心

2025-09-09

【特稿】近日,澳門四名長者在巴士上疑因爭關愛座而動武,隨即巴士上的關愛座立刻成為社會關注焦點,也促使我們重新審視關愛座設置的初衷與意義。

關愛座不禁讓人深思,在港澳地區,它被賦予了這樣一個溫暖的名字,在其他地區或許被稱為愛心專座、老弱病殘孕專座等 ,是巴士公司特別為有需要的乘客群體,如老人、孕婦、小孩、抱嬰者、行動不便的人士等劃定的座位,目的是鼓勵其他乘客讓座予上述乘客。

從社會文明的角度來看,關愛座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誌。它體現了整個社會對於弱勢群體的關懷與尊重,是將尊老愛幼、扶弱助殘這些傳統美德具象化在日常生活的出行場景之中。當我們看到關愛座上坐著有需要的乘客,其他人自覺站立,這便是文明在車廂內流動。澳門巴士設有關愛座,市民大多會儘量留空“紅色”座位,以方便那些可能有需要的人,這已然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規則,是對文明的一種自覺踐行。

從保障特殊群體出行權益的角度出發,關愛座至關重要。隨著社會老齡化的加劇,老年人出行需求日益增加,而他們身體機能下降,站立乘車存在諸多不便與安全隱患;孕婦行動不便,需要更舒適的乘車環境來保障自身和胎兒的安全;抱嬰者需要座位方便照顧嬰兒;行動不便的人士更是依賴這些專座來完成出行。

然而,在現實中,關愛座卻常常引發爭議。有人將其視為硬性規定,認為只有特定人群才能使用,一旦其他乘客使用就會遭人指責;還有些長者會視關愛座為專利,甚至用不良好的態度去命令坐在關愛座上的乘客讓座,而年輕人也會有自己付了錢卻為何一定要讓座的困惑?甚至有不少自詡正義的人士只要看到沒有及時讓座的年輕人就不分青紅皂白地指責,導致有些有需要年輕人士即便身體不適或疲憊不堪也不敢坐。但實際上,關愛座只是鼓勵性質,法律上並沒有強制要求讓座。關愛座本意是為有需要的人士使用,而並非部分特殊群體過度解讀了關愛座的專屬權。

這事件提醒我們,在硬體設施完善的同時,軟體建設也不容忽視。我們需要加強宣傳教育,讓大家正確理解關愛座的意義,它不是引發矛盾的源頭,而是傳遞愛心的載體;宣導文明乘車,培養大家的公德心和同理心,在乘車時多為他人著想;當遇到矛盾糾紛時,要理性溝通,通過和平的方式解決問題,而不是訴諸暴力。

小小的關愛座,是城市文明的一扇窗,也是社會和諧的一面鏡。讓我們共同努力,讓關愛座真正發揮它應有的作用,我們的公共出行環境才能更加溫馨、美好。

**曉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