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溥森:『打針』築屏障共建澳珠防疫一體化

2021-10-20

陳溥森

【特訊】本澳自上月中旬有一名土耳其籍的澳門居民抵埗後,在隔離期間被確診,接著引致隔離酒店兩名外籍保安出現感染。接連出現輸入性的關聯病例,令到本澳進入即時預防狀態,觸發新冠肺炎爆發以來最嚴重的一波疫情,珠澳口岸出入境即時從嚴管控,成為變相「封關」。社會民生促進會會長兼市政署市政咨詢委員陳溥森表示,好在經過二十三天的各方努力和市民配合,此波疫情風險逐漸降低,珠澳口岸終於在昨(19)天中午放寬通關措施,大量的跨境居民、學生、內地外僱以及遊客,可以結束滯留本澳投宿無門、經濟拮据的窘境,也讓眾多的中小企看到經營復甦的希望,人們更是期盼近期再沒有出現新增確診個案,當局進一步放寬口岸通關的條件。

他續稱,澳門要戰勝此波疫情的挑戰,整個特區六十八萬人口卻付出了極其沉重的代價。社會的軟性成本姑且不論,單是剛性的經濟成本相信已達到幾何級的數字。各行各業損失慘重不在話下,僅是一個月內開展三次免費的全民核酸檢測,以及在此基礎上又開展的一次重點人群和重點區域居民的高頻次核酸檢測,投放的人力、物力、財力就已非一筆小數目。更何況,打擊人們對橫琴投資、挫傷人們對融入大灣區生活的積極性,其損失更是難以估量。

他認為,澳門特區政府一直都重視防疫工作,關心市民健康,力保經濟發展。為此,根據現時的防疫新形勢,在具體工作上可否考慮採用更靈活、更精準的辦法,以確保齊抗疫與促經濟兩不誤?事關珠澳聯控機制已運行近兩年,雙方合作不僅關係良好,而且積累了較為成熟的經驗。隨著國際防疫大趨勢的變化,防疫工作勢必變得常態化,既然如此,一方面為了確保內地的防疫安全,另一方面又盡量減少停工停產給本澳帶來的社會震動,陳溥森建議當本地疫情再爆發確診病例時,最好儘量不取用變相「封關」的辦法,而應取用分級分段對黃紅碼重點區域人員、密切接觸人員、同軌人員和高風險崗位工作人員實施封閉式的管控,其餘,則應視為低風險區,可如常工作和學習,避免「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影響一大片。

陳溥森呼籲,在疫情平穩時期,要動員官民各方力量,釋放更多的誘因,鼓勵人們接種疫苗,短期爭取接種率的再提高,構築防疫屏障。此外,可改良現時的「健康碼」,加設類似「行程卡」的追蹤功能,以利在疫情發生時,追查源頭、尋找可能受影響的人士,防止疫情擴散波及內地。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基礎上,讓內地居民放心,然後爭取澳門居民與內地居民同等待遇,實現大灣區防疫一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