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理財通』落地要做好監管確保運行有序

2021-10-20

【特稿】2020年4月,央行、銀保監會等四部門發布《關於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簡稱《意見》)。作為國家級金融指導性文件,《意見》提出了5個方面26條,覆蓋外匯管理體制改革、人民幣國際化、金融市場准入、跨境資金融通、金融科技創新、跨境金融監管和風險防控防範等各個方面,涵蓋銀行、證券、保險和期貨等多個行業,涉及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等大灣區各大城市。時隔18個月後的10月19日,在“26條”各項細化規劃、舉措相繼落地的今天,備受關注的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首批業務正式落地,大灣區三地居民更是近水樓台先飲“頭啖湯”,據國務院新聞資料信息顯示,經中國人民銀行初步統計,19日上午業務開通一小時後,大灣區境內9市、香港和澳門均已有業務體現。

由最初的指導意見到“跨境理財通”試點業務正式落地,這是真正標誌人民幣國際化邁出的堅實一步,更是方便大灣區居民在融入灣區日常生活的基礎上,根本解決跨境資金“難流通”的基本問題,這次政策的實施特別有利於大灣區居民資產重組,將熱錢通過金融機構的理財投資,流向市場最為渴望的地方。據德勤中國的市場調查顯示,粵港澳就有超過45萬個高資產淨值家庭擁有人民幣600萬元以上的可投資資產,其累計可投資資產至少高達人民幣2.7萬億元,令粵港澳大灣區成為全球最富有的地區。可想而知,自今日而起,粵港澳大灣區如此龐大的閒錢能“南北互融互通”,將為大灣區的融合掛上檔位實現真正“跑起來”。大灣區居民日前徬徨如何選擇港澳優質理財產品進行投資,又害怕無正式渠道怕掉入“錢坑”的時代一去不復返,為“三制”有別、互不通融的時代畫上句號。

疫下如何高效利用金融的手段為閒錢、熱錢尋出路,是繼發展實體經濟振興市場的又一個渠道。特別是隨著中國經濟在疫後呈現的先升後緩的趨勢來看,跨境資產的有效流通可以為市場帶來一定的刺激,銀行為主導的理財產品更為經濟復甦帶來些許活力,特別是對於大灣區這45萬個高資產家庭而言,適當的市場理財可以為地區的創富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特別是對於本澳而言,市場飽和而閒錢熱錢無處可去,大大地限制了“資本”為地區發展帶來的動力,現在既然將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定位為發展現代金融產業的方向,這一“跨境理財通”試點業務正式落地將為北向和南向投資者帶來更多利好,更有利健全橫琴金融投資環境以及促進跨境投資的相關意向,從中央層面來看,此舉更是進一步彰顯金融業對外開放窗口示範效應,為金融市場雙向開放積累更多經驗。

據本澳金管局方面表示,截至19日下午5時,有100多名內地投資者已辦理“南向通”開戶,“北向通”則有近800名澳門居民參與,錄得近200筆交易,首日業務當中,其中約二成屬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交易,可見澳門熱錢向北流是很急切的,反映了澳人融入大灣區的實際需求。當然,我們不光看到“跨境理財通”潛在的利好,更要看到金融投資潛在的風險以及不確定性。金融投資就是一把雙刃劍,利用得好將為市場帶來源源不斷的活力,監控不好其後果不言而喻,作為監管銀行業務的相關機構,更要挑起這個重擔,做好南北各向需求的調研,關注好市場的投資方向熱點,嚴格把關各大銀行推出的投資理財產品,防範各種潛在的問題確保風險可控。錢能生錢這是絕大部分資本的良好願望,但從地區發展的角度來看,如何利用好金融這把“槓桿”,將目前潛在的發展問題調節好,這樣才達到市場蓬勃有力,金融、實體經濟兩相宜的最終目標。

沐 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