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12171號
2019年06月24日
星期一
缺乏法律及制度支撐難言可持續發展
黃潔貞倡研究建立公共財政開支及盈餘的民生長效機制
2019-06-24
【特訊】特區政府在近年施政報告多次提到要完善“五大民生長效機制”,重申會健全多點支撐、多重覆蓋的模式,持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住屋、醫療、教育、人才培養五大長效機制,持續優化民生工程。立法議員黃潔貞指政府近期從社會保障體系著手,透過立法鞏固社保基金的運作及市民的保障,其做法值得支持;但她亦關注其他各項項目將如何調整,如何構建公共財政開支及盈餘機制,平衡及鞏固各項民生收支,故她期望建立科學及系統性的長效機制,提升公帑使用的合理性。
建立科學及系統性公共財政長效機制
黃潔貞指一直以來澳門的公共財政開支及盈餘,都缺乏一個科學及系統的分配方法,每年各公共範疇的開支,只能依賴相關公共部門自行“量入為出,緊慎理財”,並沒有規範不同範疇開支佔政府整體開支的比例。在經濟環境向好,政府收入穩健時,這樣的做法問題不大,但若面對經濟差,收入不穩的情況,就會容易影響公共服務的運作和穩定。同時,由於沒有客觀準則,社會難以判斷政府應該與居民“分享”多少經濟成果。
以社會保障基金為例,多年來都出現入不敷出的情況,所以政府在2013年至2016年間共注資370億元,雖然確保了基金的運作,但這種缺乏法律及制度支撐的行政行為,無法長遠保證基金的可持續發展。至日前立法會一般性通過了《鞏固社會保障基金的財政資源》法案,政府在法案的理由陳述指社保基金根據《博彩撥款現況及財政狀況推算報告書》,建議將每一財政年度結束後的澳門特別行政區中央預算執行結餘的3%,撥入社保基金作為其收入。黃潔貞認同這種以財政盈餘作掛鈎的做法,一方面能夠確保社保基金的可持續發展,讓市民安心。另一方面以法律作支撐,明確其佔政府整體財政的比例,是建立科學及系統性公共財政長效機制的體現。
多項社福支出無明確法律或制度規範
黃潔貞曾就建立全面的財政盈餘長效機制與惠民措施提出書面質詢,政府回覆指醫療、教育、援助弱勢及居住等多方面,投入了大量資源。不過她認為即使近年政府的公共財政收支穩健,公共部門在遵守“量入為出,緊慎理財”的原則下,為本澳居民提供多項服務和福利,但這樣的情況具有不確定性。事實上,不少的國家及地區都會把公共支出與財政收入比率作比較,以確保不同公共服務及福利的運作。而現時澳門政府在各項公共服務及社會福利的支出,絕大多數都沒有明確的法律或制度加以規範。
長遠而言,為了五大民生長效機制的可持續發展,政府有需要建立一套完整及全面的公共財政開支及盈餘分配長效機制,保障和規範公共服務的運作,以及令公共部門真正“睇餸食飯”。因此,黃潔貞促請政府儘快就整體公共財政開支及盈餘分配的長效機制進行研究,以科學及系統性方法規定不同範疇公共財政開支及盈餘分配的比例,相信更有利於社會共同理性討論不同範疇公共服務的發展方向,確保民生福利的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