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讓大師煙沒在泡沫中

2013-12-24

教育學大師代有人出,遠至世紀初的杜威(J.Dewey,1859-1952),現代的弗雷勒(P.Freire,1921-1997),近至當代的迦納(H.Gardner),著作動輒數以千萬計的人在引用。恐怕,那是許多學者們一輩子的願望。三位學者的「貢獻」在坊間備受肯定:「做中學?學生是只做不學」、「《受壓迫者的教育學》續集是不是《被強姦者的教育學》?」、「多元智能,做到你暈」。大師的身影漸被扭曲了,他們手中拿著鞭,追打著罹患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奴隸們,享受著吹出知識的泡泡。

去年,臺灣《天下雜誌》出版了日本教育學者佐藤學的著作《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ISBN 13: 9789862414941),以及今年十月底出版的姊妹作《學習革命的最前線:在學習共同體中找回孩子的幸福》(ISBN13: 978986320349),書中推陳一個核心概念:「學習共同體」。其實這並不新鮮,早在八、九十年代的美國已有類似的主張--專業學習社群(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PLC)。學者們相信,要真正提升學生的學習,那,社區、學校、教師、家長與學生必須要成為一個整體。唯一不同的是,佐藤教授以其「三十二年如一日,每週至兩、三所學校進行理論的講解、協助,以及紀錄」的驚人毅力感動了整個學界。鄰近的臺灣、新加坡、韓國,以至香港唯恐落人於後,紛紛跟隨。

被嘲諷為「有錢的第三世界」,這股炫風必在未來數年席捲澳門。原因並不是學界的微薄聲音,更不是上述的他山之石,而是中國上海已成為試點。有父母支持,誰會不試?問題只是教授揮動的是長鞭?還是拿著芭蕉「煽動」春風?張開掌心,看過清楚

「教育的目的應該改變,以前是為考上好學校的競爭教育,現在應該是民主式的共生教育…學習共同體應基於三大哲學觀…(一)公共性的哲學,學校是一個公共空間,不再只針對孩子,應該開放給所有人,學校放棄任何一個孩子或老師,是不會成功的。(二)民主主義的哲學,校長、老師、學生、家長都是學校的主人,每個人都同樣有發言權,都可以參加學校的活動…教育不是服務業,家長應該與教師共同負起教育的責任;(三)追求卓越的哲學,永遠給孩子最好的教學內容或資源,不會因為成績不好、家境不好、就降低教育內容、教學水準,永遠都追求完美、最高的教育內容。」

一股清新撲面而來,正如佐藤教授所說「起初沒有人相信我,我努力了三十餘年…現在日本得到了很大的改革。」誠然,教授與眾教育學家無異,拿的是書,一本用生命寫成的書。只是在「求其形而削其骨,取其皮而敗其髓。」的教改氛圍,教授的嘴臉恐怕會被扭曲,變得猙獰。

「學校應該用感謝取代批評教師,校長是協助教師,老師才是學習的專家」泡沫破了,裡面一無所有;真正神奇的,是親子共同吹出了快樂的空氣。 狂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