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跨海大橋邊的漁港小鎮

2018-12-25

【新華社海口12月24日電】(記者周慧敏)與海口東寨港隔海相望的,是位於文昌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鋪前。隨著橫跨兩地的鋪前大橋即將開通,這個海南島最北端小鎮的命運也悄然發生了改變。

行走在鋪前,給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它深厚的南洋文化和獨特的漁港文化。

具有百餘年曆史的勝利老街是鋪前的地標建築,老街兩旁南洋風格的騎樓建築歷經風雨,古色古香。斑駁的墻面、中西合璧的立面裝飾散發著濃郁的歷史氣息,而在老街經營的各種海產店、雜貨舖和當地招牌「糟粕醋」美食店,為飽含滄桑的老街增添了不少生氣。

走進一家名為「鋪前海產店」的店舖,乾貝、瑤柱、魚膠、魚幹等各種海產品琳瑯滿目。「今年開始老街的人氣就旺起來了,節假日很多人過來排隊吃糟粕醋。」老闆娘王海妹說,最近還有很多扛著攝像機的人過來拍攝。

「大橋開通後,來的人會越來越多,整個小鎮的經濟會帶動起來。」王海妹說,從海口到鋪前不到半個小時,相信會有更多外地遊客慕名而來。

沿著騎樓老街一路向西,走到盡頭便是鋪前漁港。不遠處,鋪前大橋氣勢恢宏。經過三年多的建設,鋪前大橋主橋於今年11月初合龍,大橋主體工程已基本貫通。

鋪前港是當年海南人下南洋的主要港口,如今成為小鎮最繁華的漁業碼頭。

每天下午三點左右,漁港就開始熱鬧起來。出海的漁民相繼歸來,一艘艘漁船靠岸,一箱箱的海魚被搬上碼頭,從各處趕來的買主紛紛「搶貨」,買魚賣魚、稱斤論價,場面十分熱鬧。

漁港附近有一個名為「鋪漁村」的疍家漁村,這裡居住的大多是早年從廣東陽江一帶遷過來的疍家人,世代以打漁為生。

50歲的史青雲坐在家門口製作釣魚線,她嫺熟地將長長的釣魚線打上一個個結,以便挂上魚鉤。史青雲告訴記者,她嫁到鋪漁村已有30年,一兒一女都在海口工作。因為路途較遠,得坐一個半小時大巴,以前她每個月最多去一次海口。「以後想去就去啦!」她笑著說。她盼著大橋早日開通,還希望遊客來多一些,自己也好做點小生意。

打了大半輩子漁的林德興告訴記者,他們沒有土地,全靠打漁為生。他每天淩晨五點左右出海打漁,上午七八點鐘回來,然後把魚運到鋪前菜市場去賣。

「我們天天看大橋,每天出去打漁都從大橋下經過。」林德興說,盼了三年多,大橋終於快建好了。鋪前的魚味道鮮美,相信大橋開通後,會有很多海口人過來鋪前買魚。

鋪前鎮委書記林勉告訴記者,雖然鋪前資源豐富,但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一直沒有機會好好發展。

「老百姓對大橋的建成寄予厚望。」林勉表示,鋪前大橋開通後,鋪前將迎來和海口同城化發展的機遇。現在小鎮有了明確定位,緊緊依託海口同城化發展契機,堅持「歷史文化立鎮、生態環境傳鎮、漁港美食興鎮、旅遊產業強鎮」的發展定位,將鋪前打造成獨具特色的文化和旅遊小鎮。

當前,鋪前正著手對城鎮進行綜合改造,提升基礎設施和風貌。林勉表示,接下來鋪前將打造一批精品旅遊項目,提升旅遊接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