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為基 文化為脈

2025-11-14

官員市民走進社區活動

市民參與文化走進社區活動

在全球化浪潮下,地方文化如何避免同質化危機,並實現創新性傳承,是許多城市面臨的共同課題。澳門,這座以“中西文化交融”為標籤的旅遊城市,通過“文化走進社區”活動,給出了頗具啟發性的答案。這一以社區為中心、以多元參與為路徑的文化實踐,不僅重新定義了城市文化生態的構建方式,更揭示了文化傳承與創新中的“人本邏輯”。

“文化走進社區”活動的核心價值,在於打破傳統“殿堂文化”與大眾生活的區隔。當音樂家走入蘭花前地休憩區演奏,當非遺傳承人在街巷教居民製作神像雕塑,原本被供奉在劇院、博物館的文化符號,轉化為可觸碰的日常體驗。這種“去中心化”的文化供給模式,使市民從被動的文化消費者轉變為主動參與者。學者雷蒙·威廉斯曾指出,真正的文化應是“整體的生活方式”,澳門正是通過社區這一最小社會單元的浸潤,讓文化回歸生活本源。

活動設計的多元性尤其值得稱道。音樂與閱讀的跨界融合、傳統戲劇的互動演繹、全運會元素的創造性植入,這些看似“混搭”的形式實則暗含深意:在文化消費碎片化的當下,唯有以更具包容性的表達,才能滿足不同群體的精神需求。例如,非遺體驗工作坊不僅吸引長者重拾記憶,也讓年輕一代在親手製作葡國瓷磚畫的過程中,理解文化交融的歷史脈絡。

非遺展示環節的設計,跳出了“文物展陳”的窠臼,展現出活態傳承的創新思維。當木偶戲藝人在社區即興表演,邀請居民參與操縱提線木偶時,傳統藝術不再是被玻璃櫃封存的“遺產”,而是轉化為動態的集體記憶生成現場。這種“生產性保護”模式,回應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非遺“再創造”權利的強調,讓文化遺產在現代語境中煥發新生。

更具突破性的是對“社區”文化主體性的啟動。本土戲劇團體改編《牡丹亭》時,融入澳門土生葡人方言元素,這種在地化改編既延續了傳統精髓,又創造了新的文化文本。本土化不是傳統的簡單複刻,而是“傳統的現代化翻譯”,當居民成為文化創新的共同創作者時,傳承便不再是單向的“保護”,而轉向多維的“生長”。

在澳門這個面積僅33.3平方公里的微型城市中,密集的社區文化活動正在編織新的社會網路。戲劇工作坊裡本地居民與新移民合作排演、全運會主題活動中不同代際的體能競技,這些場景實質是在構建“文化共同體”。法國思想家莫里斯·哈布瓦赫的“集體記憶”理論在此得到印證:共同的文化實踐比抽象的身份認同更能凝聚社群。

這種文化治理模式,為超大城市病提供了一種解毒劑。當香港、新加坡等同樣高密度的城市通過智慧監控優化管理時,澳門選擇用文化黏合社會肌理。資料顯示,參與過社區文化活動的居民對鄰里關係的滿意度比較高,也印證了文化作為“社會潤滑劑”的功能。這提示我們:社區文化建構不僅是審美議題,更是社會治理的柔性路徑。

澳門的實踐證明,文化傳承不應局限於博物館的物證守護,更需紮根於社區的活態實踐;文化創新不必追逐全球化的時尚話語,而應始於對本土地氣的深刻理解。當文化從“資源”轉化為居民可感可知的“生活養分”,城市便獲得了超越經濟增長的精神維度。這對於正在探索“15分鐘文化圈”的中國各大城市而言,既是方法論層面的參考,更是文化治理哲學的啟迪——唯有讓文化回歸屬人的本質,才能在現代化進程中守住文明的根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