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粵港澳大灣區申奧呼聲:更高期待更足信心

2025-11-14

【香港中通社11月13日電】 (香港中通社記者 崔隽) 如果以更宏觀的視野打量由粵港澳合辦的中國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會發現其意義已遠超一場體育盛會。國際奧委會終身名譽主席巴赫12日來港觀賽時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具備申辦奧運所有元素。此番言論也引發人們對申奧的進一步探討。

暨南大學灣區國際智慧應急與安全發展研究院院長、粵港澳大灣區應急管理教育促進會會長盧文剛接受香港中通社採訪時表示,申奧呼聲的出現,源於社會各界對十五運的高度認可,同時也反映了大眾對灣區未來發展更高的期待和更足的信心。

作為中國最高級別的綜合性運動會,全運會見證了港澳與內地體育融合的不斷深化。1987年,廣東六運會首次大規模正式邀請港澳同胞參與國家級體育盛會;1997年,香港回歸同年,自行車名將黃金寶在上海八運會男子公路自行車賽中,為香港贏得首枚全運會金牌;2001年廣東九運會,澳門特區首次組團參加全運會。

縱觀歷屆全運會,盧文剛認為,十五運有諸多創新之處。“首先,最核心的創新是‘國家主辦、三地聯合承辦’的協同機制,開創了全運會歷史的新起點。其次,十五運會有意識地設計跨境賽事,知難而進,其意義超出體育競技本身,集中展示了三地跨境服務與治理的高水平。

盧文剛表示,十五運會將為大灣區長效融合留下許多制度性資產和寶貴經驗。“在經濟與商務方面,無感通關的經驗可促進跨境商業便利化;在公共服務與防災減災方面,賽事中成熟的協同預警和應急機制,可直接借鑒用於構建‘區域命運共同體’的防災減災救災體系。在公共安全和教育合作等方面,賽事也成功證明了三地可在尊重制度差異的前提下實現高效協同。”

當不少人對申辦2036年奧運會熱切期待時,正是對大灣區未來圖景的暢想。媒體和學界皆有提議,在小紅書等社媒平台上,網友對此也熱情討論。在盧文剛看來,申奧呼聲的出現,源於社會各界對十五運組織工作、三地協作水平和城市治理能力的高度認可,同時也反映了群眾、專家和實業界對大灣區未來發展更高的期待和更足的信心。

考慮到現實可行性,盧文剛認為,大灣區城市公共服務與治理水平走在全球前列,體育的群眾文化基礎好,過去承辦大賽的經驗也豐富,這次十五運也為承辦更大規模賽事進行了成功演練,積累了新的經驗。

“如果大灣區未來申奧,勢必會掀起三地新一輪深度融合,不僅會推動體育事業蓬勃發展,更是獲得了向世界展示中國、特別是展示‘一國兩制’重大成就的絕佳機會和平台,其綜合效應與深遠意義將遠超體育本身。”盧文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