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14133號
2025年11月10日
星期一
北京首辦機器人辯論大賽 鬆延動力奪冠
2025-11-10
【香港中通社北京11月9日電】:辯論席上,雙方辯手引經據典,展開言語交鋒;席下觀眾凝神屏息,不時傳出掌聲。這并非人類辯手的交鋒,而是11月9日於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北京亦莊)舉行的首屆中國(國際)機器人辯論大賽決賽現場。經過多輪“舌戰”,來自內地機器人公司鬆延動力的機器人辯手“小諾”最終脫穎而出,奪得冠軍。
本次決賽在成功晉級四強的湖北大學隊、鬆延動力-鬆美美隊、鬆延動力-小諾隊及河北大學小禾隊之間展開。比賽採用“純機器人辯論”模式,分為小組賽、季軍賽及冠亞軍爭奪賽。各隊通過隨機抽簽確定對決陣容,機器人辯手依次完成自我介紹與技能展示、立題與破題、自由辯論及總結陳述。
決賽辯題包含“人類的時間是否可以標注宇宙的運行”“天才是否出於勤奮”“機器人最終能否統治人類”以及“人類社會的戰爭是否會因生產力發達而消失”,兼具趣味性與思辨性。每輪辯論結束後,專家評委依據邏輯性、語言表現力、多模態交互能力、技能展示和臨場應變5個維度對參賽隊伍進行綜合評判。
與初賽的“同隊人機辯論”和複賽的“異隊人機對抗”不同,決賽對機器人的自主協調能力與綜合技能提出更高要求。
為此,各團隊前期精心備賽。河北大學小禾隊成員、新聞傳播學院學生徐華陽介紹,在准備階段,團隊為“小禾”輸入了大量辯題及日常用語等相關語料進行訓練。她坦言,機器人辯論的最大挑戰在於語音識別準確性、自主思考速度以及表達清晰與完整程度,這些都需要在訓練中不斷精進。
鬆延動力工程師張秋各分享了團隊經驗:“我們提前一個月備戰決賽,結合多元場景對機器人進行語料輸入和預訓練,使其能進行實時、精准的回應和反駁對方辯手。”他特別指出,隨著賽程推進,機器人的多模態交互能力和現場反應水平得到顯著提升,語言表述也較得體。
鬆延動力仿生機器人部門項目經理陳鵬對奪冠感到欣喜:“很激動,沒想到我們(的機器人)在語言邏輯方面能力這麼強。”本次比賽,鬆延動力共斬獲一冠一季。陳鵬透露,團隊此前已在北京亦莊機器人半程馬拉松和2025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等賽事中取得佳績,“這證明了我們的機器人能文能武。”他也客觀分析了不足,指出當機器人受外部幹擾導致辯論中斷時,表現會受影響,這是團隊未來需要改進的方向。
止步複賽、獲得本次辯論賽優秀獎的北京人大附中經開學校學生王天澤,和隊友郭銘浩作為觀眾觀摩了決賽。“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鬆延動力的‘小諾’,其邏輯性、技術水平和論證都很充分。”他表示,“能沉浸式感受機器人之間的思維碰撞,同時認識到各隊差距,是非常不錯的體驗。”王天澤說。
評委之一、中國技術市場協會人工智能與傳播專業委員會理事長趙雲澤點評說,機器人辯論賽本質是一場科學試驗,推動機器人公司及高校科研團隊綜合調試機器人能力,促進人工智能與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的融合。他認為,這種“矽基”與“碳基”思維方式的對抗演練,應長期成為人工智能研究的重要領域。
今年以來,內地機器人相繼在半程馬拉松、運動會等賽事中亮相,并頻繁現身各大展會。業內人士分析,中國機器人領域目前呈現百花齊放態勢,總體技術水平與國外處於同一梯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