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員發言關注就業削勞

2025-11-05

【本報訊】多名議員昨日在議程前發言中,關注到本澳就業問題,包括建議精準削減外僱保障本地人就業穩定及中高端職位晉升、推動加薪帶動消費信心等。

議員李靜儀反映,本澳近年來因疫情衝擊和復甦需時,以至受全球經濟環境複雜等多重影響,不少僱員的實質薪酬和家庭收入難以增加,甚至追不上通脹,若要負擔供樓或租金等大筆開支,家庭購買力減弱,所面對的經濟壓力沉重,更遑論要有消費信心。而根據澳門科技大學的每季調查,今年第三季澳門消費者信心總指數較上季下跌,有關評分顯示了消費者信心不足;報告亦指出短期消費刺激措施有望釋放積極效應,助推消費信心。為此,她期望當局積極研究適時調升公務員薪酬,提振士氣;同時能夠呼籲和帶動有條件的大型企業,例如博企,冀延續促消費措施及政府與大企帶頭加薪,增經濟活力及消費信心。

議員陳孝永表示,當前,澳門就業市場正面臨結構性挑戰,七月至九月雖然總體失業率維持在百分之一點八,但本地居民失業率達二點四,期內尋找第一份工作的新增勞動力佔失業居民百分之十八點三。與此同時,外地僱員數目超過二十萬人。這些數據反映,在就業質量與機會分配上,存在深層次矛盾。在不少年輕人難以在專業領域發展,中年居民轉職和再就業也面臨困難。他認為,政府必須推動「外僱削減」與「本地人就業保障」雙軌並行,強化外僱配額與本地僱員晉升成效的聯動機制,將配額審批與本地僱員晉升成效掛鈎,形成「獎優罰劣」的政策導向;在公共判給項目中,強制規定中高層管理及技術崗位的本地僱員比例,並將此作為項目評審的核心指標,實現就業市場的公平與可持續發展。

議員李良汪亦提出精準落實外僱退場政策,確保本地居民優先就業。他指出,社會有意見認為,失業數據未能有效反映社會實際情況,在本地居民失業問題持續的情況下,外地僱員的數量依然高企,促請特區政府有儘快檢討及優化統計數據的精準度,並透過有效措施,釋放相關崗位予失業或正在尋找工作的本地居民,落實外僱僅作為臨時性補充本地人力資源不足的政策原意,以發揮作為政策制定的依據作用。設立中高端職位本地化時間表及路線圖。要求大型企業按行業制定管理職位本地化比例及階段性時間表,並對未達標企業實施配額削減或稅務調節;將配額審批與本地僱員晉升成效掛鈎,形成「獎優罰劣」的政策導向。

議員高天賜表示,隨著弱勢階層工作人員,面對失業加劇、衛星場結業、周邊市場激烈競爭,澳門經濟騰飛不均衡下,弱勢工作人員的薪酬水平長期保持低位,中產階級逐漸萎縮,貧富差距加大,提出急需採取措施扭轉當前的局面,尤其為前線公職人員加薪;在就業政策方面,高等院校應與博企、公共資本企業及中小企密切合作,確保高校課程大綱對接本地市場的實際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