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確『十五五』清晰藍圖 首要任務錨定實體經濟

2025-10-29

【中新社北京10月28日電】(記者 尹倩芸)28日,《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正式發佈,為中國未來五年發展擘畫了清晰藍圖。

相較“十四五”規劃,“十五五”規劃建議突出了“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表述。受訪專家認為,重申這一原則是基於國內外形勢需要,在新發展階段的戰略再強調,進一步凸顯對經濟發展的重視。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秘書長張永軍對中新社記者表示,“十五五”時期是中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隨著外部不確定性上昇、風險挑戰加劇,強調這一表述是對當前發展形勢的現實判斷。

“中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說,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對發展重心的再明確和再聚焦,意味著中國將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以自身穩定發展應對世界的不確定性。

“十五五”規劃建議也提出標誌性指標:到2035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中國官媒指出,實現這一指標,意味著當前和未來一段時期中國經濟增長需要保持適當速度。

在此基礎上,“十五五”規劃建議針對性部署了多項具體任務,其中“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居於首位,列於“科技創新”之前,順序較之“十四五”規劃有所調整。

張永軍分析指出,中國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已走入縱深階段,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科技創新成果。這一部署表明,前期的科技探索已經具備產業應用條件,未來一個階段將更加註重科技創新成果的產業化轉化。

申萬宏源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趙偉提到,將“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置於更突出位置,並進一步提出“堅持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方向”,或意味著要將科技創新成果更深入地融入產業實踐,推動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協同並進。

李錦認為,著重強調產業發展重要性,其核心邏輯是讓科技創新這一“大腦”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身體”。

需注意的是,“十五五”語境下的實體經濟,也不僅局限於傳統意義上的製造業。

從國家發改委主任鄭栅潔的解讀看,“十五五”期間實體經濟還將進一步拓展深化。除了傳統產業的優化提昇,未來中國還將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促進服務業優質高效發展,實現產業協同昇級、新舊動能轉換。

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研究院院長盛松成指出,在數字經濟發展、製造業和服務業加速融合背景下,高端製造業要有先進服務業支撐,發展好生產性服務業是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一大抓手。

此外,較之“十四五”規劃中提出的“保持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此次“十五五”規劃建議表述轉變為“保持製造業合理比重”。趙偉認為,這也體現出國家對產業結構優化與第三產業發展的統籌考量。

專家同時指出,未來中國實體經濟將從“量大”轉向“質強”,從要素投入驅動轉向創新和效率驅動。李錦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