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六成中學生打造「互聯網人設」

調查指網絡交友對中學生情緒波動和心理健康產生影響

2025-10-18

新聞發佈會現場

【特訊】為了解澳門青少年網絡社交媒體使用習慣、塑造網絡形象情況、面對不同類型群體的網絡與現實交往模式等,澳門中華學生聯合總會於近期開展“澳門中學生網絡形象與人際交往問卷調查二○二五”。研究發現有超過六成中學生在網絡環境為自己打造更符合大眾或自我期待的“互聯網人設”,表現出與現實不同的性格特徵,同時中學生的人際交往情況亦會對其情緒波動和心理健康產生一定影響,建議相關部門持續引導中學生合理使用社交媒體,共同創造正向、積極的社交媒體環境。

是次研究獲澳門基金會資助,委託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共同進行,調查對象為就讀澳門八間中學的全日制學生,共收集有效問卷一千零九十四份。通過調查數據顯示,超過五成中學生在網絡環境中表現出更正面的“互聯網人設”,如更善於表達、更開朗活潑等;近六成中學生更偏好選擇線上作為人際交往方式;約四成中學生的情緒會因人際互動質量而產生較明顯的起落。

網絡社交成現實社交不可或缺延伸平台

研究發現,在社交模式中普遍更重視“現實朋友”:在信賴程度上,約六成三中學生更信任現實朋友,超過五成中學生會選擇現實朋友作為首選傾訴對象,而少於一成的中學生會更為信賴網友,體現出現實朋友佔據中學生社交圈層的核心地位,但伴隨社交媒體的成熟發展,中學生對社交關係的維護高度依賴線上渠道,相對於面對面交流,近六成中學生偏好以線上交流作為維護人際關係的方式,社交互動模式以獲取信息、分享生活以及進行即時互動的渠道更為廣泛。

是次調查顯示,約一成至兩成中學生表示自身網絡形象會“更善於表達自己”、“更幽默風趣”、“更開朗活潑”、“更內斂含蓄”、“更自信大方”以及“更注重外表形象”。同時,也有少部分中學生表示在互聯網世界中自己的人設“更偏激激進”、“更悲觀消極”,反映出互聯網世界對中學生的自我認知和行為表現產生了複雜的影響。它既為中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提升自信、拓展社交的積極平台,也存在引發消極情緒和行為的風險。

網絡負面信息易對價值觀養成不良影響

澳門中華學生聯合總會副理事長朱安喬表示,網絡社交與現實社交的方式有較大差異,中學生在當中表現出不同的性格特征屬正常現象,表現出更為正面的“互聯網人設”亦有助於中學生拓展社交網絡及提升自我認同,但同時中學生正處於自我認知尚未成熟、價值觀塑造的關鍵期,對外部資訊的甄別能力和抵抗不良影響的心理防線相對薄弱,若因網絡一些負面信息產生消極的性格特徵,容易對其現實行為乃至價值觀養成產生不良影響。建議相關單位着力培養中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信息過濾能力,樹立健康的網路使用觀念與行為習慣,以互動遊戲、短視頻等方式引導其正確處理網絡與現實人際關係,讓正確的價值觀潛移默化融入中學生認知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