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14114號
2025年10月18日
星期六
桶裝水再陷品質危機監管利劍需出鞘
2025-10-18
【正視聽】澳門市政署對全澳飲用水廠的例行巡查中,再次揭露“NK飲用水工廠”的嚴重品質隱患——其生產的18.9公升桶裝水(生產日期2025年10月13日)被檢出銅綠假單胞菌含量超標。這已是該廠7月因同類問題被勒令停產後,短期內第二次觸碰食品安全紅線。事件暴露出企業品質管控的系統性失效,更折射出飲用水安全領域“整改-復發”的惡性循環怪圈,亟需監管部門以更嚴厲的手段打破困局。
銅綠假單胞菌作為條件致病菌,對免疫力低下人群具有潛在威脅。根據本澳《食品安全法》,飲用水菌落總數及致病菌含量須嚴格達標,而NK工廠的桶裝水在7月首次超標後,雖經“整頓”於8月複產,但不足兩月再次出現同類問題,暴露出企業整改的敷衍性。
從生產邏輯看,桶裝水菌落超標通常與水源污染、生產環境消毒不徹底、灌裝設備清潔不到位直接相關。NK工廠短期內反復出現同一問題,或存在三方面隱患:其一,生產線消毒設施形同虛設,未能有效殺滅環境中的銅綠假單胞菌;其二,企業品質檢測體系存在漏洞,出廠自檢環節未履行“最後一道防線”職責;其三,管理層對食品安全缺乏敬畏,將停產整頓視為“成本博弈”,而非關乎消費者健康的底線問題。這種“整改-復發”的迴圈,本質上是企業將經濟利益置於公共安全之上的短視行為。
市政署在事件中迅速採取下架、停產、消毒等措施,並通報發牌部門,體現出監管的及時性。但兩次同類事件的發生,也暴露出當前監管模式的局限性:一方面,抽檢頻率與覆蓋範圍可能存在盲區。NK工廠7月被查後,9月抽檢批次“未見異常”,但10月即再爆問題,說明常規抽檢難以完全覆蓋企業生產波動週期;另一方面,處罰力度或未形成有效震懾。根據本澳法律,違規企業可能面臨罰款、吊銷牌照等處罰,但若違法成本低於整改成本,企業便可能選擇“賭概率”式生產。
監管升級需從三方面突破:其一,建立“風險分級動態管理”機制,對曾違規企業增加抽檢頻次,實施“飛行檢查”;其二,強化溯源管理,要求企業公開水源地、消毒工藝、檢測報告等關鍵資訊,接受社會監督;其三,完善處罰條款,對屢犯企業設置“累計違規”加重處罰條款,甚至納入行業黑名單。
作為國際旅遊城市,本澳每年接待遊客超千萬人次,飲用水安全直接關乎城市形象。NK工廠事件雖未波及醫院、學校等敏感場所,但社交媒體時代,任何食品安全事件都可能被放大為“城市危機”。因此,保障飲用水安全,需構建“政府-企業-公眾”三方共治體系:政府強化全鏈條監管,企業落實主體責任,公眾通過投訴、舉報等管道參與監督。
NK工廠的菌落超標事件,絕非簡單的“技術失誤”,而是企業責任缺失與監管效能不足的雙重警示。唯有以“零容忍”態度嚴懲違規,以“全鏈條”思維完善監管,方能築牢飲用水安全的“防火牆”,守護城市的健康與聲譽。
--昀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