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14090號
2025年09月19日
星期五
特區政府:「近乎全民就業」?!
2025-09-19
從統計數字上看,本澳失業水平偏低,政府曾形容「近乎全民就業」。然而,居民與政府的落差感究竟出在哪裡?
李靜儀指出,坊間在就業問題上與政府的落差感主要存在於兩個層次:一是頭、尾兩個年齡段的就業困難,二是居民朝高質量就業的困難。整體客觀數字上失業率雖然較低,但居民在就業問題上與政府的觀感卻存在落差。
讓居民職業發展持續向上流動
她續指,青年就業基於缺乏經驗、專業或學科與市場需求不對口等原因,以及缺乏進入就業市場的學習渠道,包括實習,令不少青年及就業困難人士仍然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中壯年人就業及轉職問題同樣棘手。她反映,由於中高齡人士年紀偏大,距離退休尚有10多年,雖然有經驗,但市場上部分僱主不願意聘用他們。中壯年至中高齡人士一旦被解僱便難以轉業或再進入就業市場。另一原因是如何讓居民的就業向高質量發展。部分行業的工資水平不佳,尚未回復到疫情前的水平,即使與疫前相同,扣除通脹後工資實際上並未增加,這導致社會上出現「可能會找到工作,但與過往職種、薪金有差距」的聲音。因此,有社會聲音呼籲政府應該讓本地居民的職業發展持續向上流動。
為特定群體對症下藥
她認為,需要為這兩類失業、求職困難的特定人群提供專項針對措施。「年紀大不一定意味著工作能力不足」;對於中壯年和中高齡求職者,可參考外地的就業政策,推出就業激勵措施,向僱主發放薪金補助、減免稅款等,鼓勵僱主聘用中壯年至中高齡人士。同時,為該類人群提供實習培訓,協助他們轉業,將實習計劃由青年擴展至該年齡群體。建議可參考公共工程的優先聘用本地人的標準,在有需求的工種中開展相關工作,例如職業司機,引導中壯年人進入這些行業,透過此措施推動具條件和能力的人士就業,既讓他們賺取適當收入並參與社會,也能減輕老齡化社會帶來的壓力。
需作更精準的就業輔助
至於青年群體,李靜儀承認,政府多年來為青年就業做了大量工作,今年施政工作中又設立青年大灣區就業計劃,但認為,未來需要思考青年上作更精準的就業輔助,如在中學選科、職涯規劃時讓青年充分了解市場資訊、澳門發展產業趨勢等,引導向市場有較大需求、比較有發展行業及職種走,避免錯配,和避免修讀就業市場高度飽和的學科,日後演變成難以進入就業市場或難找到心儀/適合工作的情況;另在大學、初出社會工作時,可以持續透過實習計劃,以及激勵青年考取證照,讓青年在就業市場上有更好的工作能力。她期望,綜合職業培訓平台和促進就業協調工作組針對有需求的職種先開展有關工作,於今年內有推出相關的措施。
外僱管理上要嚴謹處理
在高質量就業問題上,她則認為,當中除了提升個人能力,政府要研究如何給予機會讓本地居民在就業空間和職涯向上提升,建議政府可以與業界共同思考有關計劃,要求和加強監管休閑企業、僱員規模較大的企業,如金融行業,這些更有條件和社會責任聘用及培養本地人的企業和行業,優先吸納本地僱員,透過較大層級空間,對本地專業、多元管理人才作出培養,以及將中高層僱員比例按不同行業設立不同的目標線,如公共工程、金融業,又提出考慮將休閑企業的中高層本地僱員比例由過往8成半提升至9成,嚴格要求除個別和少量高管外,其餘9成都需要由本地人擔任,讓業界對本地僱員階梯作出培養規劃;同時在外僱管理上,要認真及嚴謹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