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14088號
2025年09月17日
星期三
《731》延檔的歷史深意與全球使命
『九一八』全球多地同步上映:
2025-09-17
【香港中通社9月16日電】 (香港中通社記者 黎金良)原訂7月31日全球預映的抗戰電影《731》,近日宣布改至9月18日起於全球多地同步上映。此調整不僅呼應“九一八”事變這一抗日戰爭起點,更以全球發行策略打破中國國產影片常規,揭露侵華日軍731部隊反人類罪行,挑戰西方歷史敘事壟斷,凝聚國際反法西斯共識,對抗日本“歷史修正主義”。其意義遠超商業大片,承載歷史正義與現實使命。
《731》聚焦二戰期間日軍“731部隊”在中國東北的細菌實驗,透過平民視角呈現上千名中國及國際遇難者被用作活體實驗材料的慘劇。影片將於9月18日在中國內地、中國香港、中國澳門,以及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地同步上映,其後將登陸北美以至歐洲等地。
從數字巧合到歷史象徵
“原定7月31日上映僅與片名數字對應,未能深刻連結731部隊罪行。”香港歷史研究學者蔡思行16日對中通社指出,這日期僅是巧合,缺乏歷史深度。改至9月18日,則對應1931年“九一八”事變——抗日戰爭起點,東北淪陷後成為731部隊實施細菌戰和活體實驗的罪惡溫床。此調整強化歷史記憶的象徵意義,提醒觀眾這段長達十四年的抗戰歷程。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王義桅認為,此調整有兩層解讀:一為避開南京大屠殺主題的電影《南京照相館》熱度,延長話題影響;二為與“九三閱兵”呼應,放大宣傳效果。更重要的是,“九一八”與731部隊暴行發生地東北高度契合,增強震撼力。
王義桅對中通社表示,日本曾試圖阻撓“九三閱兵”,暴露其拒不認罪態度,全球上映《731》有利於闡述正確二戰史觀,捍衛人類正義。731部隊的反人類罪行數據曾移交美國,影響1951年《舊金山對日和約》片面處理戰後問題,成為日本拒認罪的根源。
打破西方壟斷與凝聚共識
蔡思行比喻,1993年上映的《辛德勒的名單》,電影讓全球關注納粹屠殺猶太人的罪行,《731》則將揭示亞洲同等令人髮指的罪惡。值得注意的是,納粹集中營由蘇聯軍隊發現,731部隊罪行則在1949年蘇聯主導的伯力審判中公開,這是人類史上首次對細菌戰的審判,卻長期被歐美史觀忽視,中國和蘇聯在二戰戰敗法西斯主義的貢獻也被長期低估。因此,《731》全球上映,可填補這一空白。
《731》從一開始定位“全球上映”,與西方對中國抗戰史缺乏認識甚至曲解,以及日本未反省歷史密切相關。王義桅指出,日本長期將自身塑為二戰“受害者”,強調原子彈爆炸之痛,卻避談其侵略罪行。美國作為“中途參戰者”——1941年珍珠港事件後方參戰,此前更透過《租借法案》牟利,其主導的史觀邊緣化中國十四年抗戰及蘇聯的貢獻。
蔡思行認為,在當下世界嚴重右傾和法西斯主義重燃的挑戰下,此片能警醒全球愛好和平的大眾,強調和平得來不易,強化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因此,《731》的延檔與全球多地同步上映,不僅是檔期調整,更是歷史正義的宣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