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13914號
2025年02月25日
星期二
中國民營經濟促進法再邁進一步
2025-02-25
【香港中通社2月24日電】中國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2月24日起召開,備受關注的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將進行二次審議。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金融發展與國資國企研究所執行所長余凌曲24日對香港中通社表示,制定法律一般需要經過三次審議,草案二次審議意味著離法律正式出台和實施更進一步。二次審議在初次審議基礎上充分吸納社會各方特別是民營企業家的意見,進一步修改和完善,體現了國家對民營經濟問題的審慎態度和高度重視。
新華社稱,草案二審稿進一步充實完善法治保障相關內容;增加相關規定發揮行業協會商會在促進民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等。
去年12月,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由中國國務院提請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初次審議。據悉,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共9章78條,主要包括總體要求、公平競爭、投融資環境、科技創新、規範引導、服務保障、權益保護、法律責任等八個方面。
余凌曲認為,民營經濟促進法重在解決民營企業發展的堵點、痛點問題,比如民營企業往往在投融資、政府採購、享受稅收優惠等方面面臨“所有制歧視”問題,民營經濟促進法在宏觀層面明確民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地位,在微觀層面消除政策的模糊空間,確保民企與國企在方方面面全部適用同一標準,共享中國經濟增長紅利。
從上周北京舉行的高規格民營企業座談會到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都看到不少科創元素。在人工智能(AI)大潮下,民營企業又能擔任怎樣的角色?
余凌曲認為,民營企業的優勢不在規模,而在決策的靈活性和對市場的高度適應性。科技創新代表著先進的生產力和更高的經營效率,是民營企業應對市場競爭、提升經營效率的必然路徑。目前中國民營企業已經成為科技創新的主力軍,例如深圳90%的發明專利都出自企業。AI大潮下,民營企業仍然是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主角,成為中國AI領域技術突破、資源整合與生態構建的積極推動者。
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發言人辦公室的說法,制定民營經濟促進法、加強民營經濟法治保障,作為推動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工程,正當其時。
中企組團赴德經貿交流汽車領域是重點
【香港中通社2月24日電】據中國貿促會24日消息,該會將組織中國企業家代表團於24日赴德國巴登—符滕堡州、巴伐利亞州等地,開展為期3天的經貿交流活動,推動兩國工商界加強溝通交往,深化務實合作。
本次代表團由中國中車、中信集團、通用技術集團等近30家企業和行業協會組成,涉及金融、交通運輸、汽車製造、農業、機械製造、物流智能裝備、能源礦產、信息通訊、新能源、醫藥健康等行業。中國貿促會會長任鴻斌將率中方企業家與巴登—符滕堡州政府、巴伐利亞州政府負責人,以及博世、戴姆勒、梅賽德斯-奔馳、寶馬、瓦克化學等德國企業負責人開展廣泛深入交流,出席中德經貿合作論壇暨第三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推介會等活動。
據中國央視24日報道,此次中方代表團赴德經貿交流,重點將聚焦在汽車領域。中國貿促會有關負責人表示,中方此行將要接觸的企業不僅包括寶馬、奔馳等製造商,還包括博世等在汽車產業鏈中佔有關鍵位置的企業;中國企業始終希望與各國加強合作,以確定性應對世界的不確定性。
德國是高度發達的工業國,經濟總量位居歐洲首位。其工業結構側重重工業,汽車是支柱產業之一。中國汽車行業近年迅速發展,並在2023年首次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2024年蟬聯這一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