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有偏差行為兒童的價值觀

2024-08-19

【特稿】未滿12歲的兒童應該是充滿童真,天真爛漫,但社會偶有發生兒童違法個案,例如今年發生有數名學童毆打長者,亦曾發生兒童毀壞和玩火等個案。社工局早前指出,2019年至2023年共跟進114宗未滿12歲兒童的違法個案,主要涉及傷人、商店盜竊、毀壞和玩火等,大部分個案獲法院判決結案歸檔和判予社工局輔助的一般社會保護措施個案。對於有偏差行為的兒童,應該重塑其正確價值觀,糾治其偏差行為。家長亦應該關注兒童的成長過程,對不正確的價值觀及偏差行為及早糾正,避免禍害越來越深。

據澳門電台有關新聞中指出:「社工局指,當局會為兒童編制社會保護計劃,包括對涉案兒童作出嚴正告誡、提醒違法後果,同時提醒家長加強對子女的監督和督導。並指有關兒童對違法行為知錯及有悔意,家長也配合跟進措施,而有關輔助個案近3年未見明顯增長,近5年相關違法兒童個案在跟進期間也沒有重犯。」兒童心智發展未成熟,屬無自主行為能力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

成長過程中,一般兒童容易發展出多種錯誤目標,包括:吸引注意、爭取權力、尋求報復、逃避及展現無能。 有部份有偏差行為的兒童犯罪動機,原意是想博取他人,如朋輩、父母的認同,有的則是受到朋輩影響、模仿學習;涉及心理、生理、家庭、社會因素,對於有偏差行為的兒童,需要了解其犯罪動機、原因,是否了解犯罪所需承擔的後果,家長若發現子女有此情況,需要立即向專業機構或政府部門,如社工局尋求協助和開展後續的跟進工作,親友之間如發現親友的子女有出現嚴重的偏差行為,也應該提醒其家長多作留意,對於小朋友之間的故意肢體碰撞、言語侮辱、打長輩、同輩或家傭,家長需立即予以糾正及了解原因,避免因為縱容或遷就,令其誤以為其行為獲得普遍認同和該行為是正確的,日後走向不可收拾的局面。

有不少的嚴重偏差行為是受到朋輩影響,特別是即將邁向青少年階段的大齡兒童,其行為和價值觀容易在進入青少年階段中的身心轉變交接階段受到影響,家長工作雖然忙碌,都需要抽時間關注子女的成長和行為。

過往有不少家長反映,子女進入青少年階段會有反叛期,變得難以溝通、經常口角、趨向隱藏自己的社交生活等。社工局和社會服務團體,可以開辦不同年齡的兒童、青少年成長工作坊,讓家長了解子女在不同成長階段的心理變化,更好溝通。而已經有偏差行為的兒童,透過社服機構、社工局的協助,與家長共同重塑其正確價值觀,讓生活重回正軌。

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