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13703號
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林翊捷:宜緩建AB區行車天橋
2024-06-18
【本報訊】德國的世遺因為一條新建天橋而被除名。文遺會委員林翊捷認為,澳門新城A、B區行車天橋的問題暫時不會如同德國那麼嚴重,但應該存在風險。政府適宜暫緩建設,盡早向公眾和教科文組織說明,得到認可才繼續。
政府計劃興建的新城A、B區行車天橋勢將改變世遺文化遺產──東望洋燈塔的現有景觀。
文化遺產委員會委員林翊捷表示,新城A、B區行車天橋很大可能超出保護燈塔景觀的法定限高。他提醒,二零零八年,前任行政長官何厚鏵就是考慮到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的建議,制定限高的批示。眾所周知,當年的問題在於景觀,教科文組織關注的是景觀受到遮擋的問題。
「教科文組織關注觀景觀受到遮擋,唔係關注受到咩嘢遮擋,咩嘢遮擋都係遮擋。」林翊捷認為,任何遮擋景觀的結構物,結果都是一樣;政府不能簡單說樓宇超高有問題,橋樑超高就沒有問題。
存在被除名風險
二零零九年,德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德雷斯頓易北河谷(Dresdner Elbtal)被除名,就是因為一條新建橋樑破壞景觀。林翊捷暫不認為新城A、B區行車天橋令到澳門世遺快被除名那麼嚴重,但項目超出限高且未獲教科文組織認可的話,確實存在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二零二一年,世界遺產委員會明確提出,澳門對於燈塔景觀的詳細城市設計和保育規劃研究,需要考慮現有場地條件、法律和規劃限制,以及遺産影響評估(HIA)等要求,並考慮減少樓宇最大許可高度和暫停批准新建築的可能性,直到研究結果被正式採用。二零二三年再次強調這一點。
去年五月,政府公開介紹《羅理基博士大馬路周邊區域遺產影響評估及城市設計》,一開始便引用上述世界遺產委員會的說法。林翊捷認為,世遺委員會顯然有意識地避免一個尷尬局面,就是在研究被正式採用前,出現破壞景觀的項目而造成既定事實。
政府把《羅理基博士大馬路周邊區域遺產影響評估及城市設計》交給教科文組織評估,當中應該沒有提及新城A、B區行車天橋的高度。林翊捷擔心,提交文件的內容是一件事,實際建設又是另一件事,可能造成麻煩,甚至很差的觀感。
事實上,自二零零七年民間發起保護燈塔景觀的行動至今,限高批示的執行一直受到社會關注。林翊捷提出,教科文組織、澳門社會同樣關注,為何公建局、文化局以至主管城規的工務局,要等傳媒查詢才被動釋放出訊息?這個意識問題、態度問題非常不理想,亦會把澳門世遺帶入風險當中。
「新建設唔超過限高係原則,超過就係例外,例外就要公開說明原因,亦要向教科文組織說明。」林翊捷坦言,如果教科文組織認同今次例外,那就排除風險;萬一教科文組織不認同,澳門世遺就算不被除名,可能被列瀕危或有其他問題,「金名片」便被「畫花」。
「我覺得,呢個風險係冇必要,事緩則圓,不如等一等。」林翊捷提出,政府應該先向公眾和教科文組織做好說明。文化局早前向傳媒宣稱新城A、B區行車天橋的「影響小」,倒不如公開模擬圖等,讓大家看看是怎樣的「影響小」。
天橋的最高海拔為二十五點八米是否必要?林翊捷認為,這高度顯然是為了外港碼頭的航道而設。碼頭的使用低於以前,政府應該決定碼頭的去向;若是始終撤銷,新城A、B區的通道根本不用興建天橋,可以避免景觀受到衝擊。事實上,二零一一年的新城總體規劃諮詢文本曾經出現不是天橋的模擬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