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 13441號

2023年08月11日

星期五

時代洪流下 漁業也需轉營

2023-08-11

漁民憂漁業前景影響生計

本澳漁業日漸息微(資料圖圖片)

漁業在過去的經濟發展中,曾佔重要地位,可惜時移世易,產業結構改變等,本澳的主要產業結構由工業轉向旅遊業和服務業,大部份傳統工業已經息微,僅存下來的,也要考慮如何利用其文化底蘊,轉型面向旅客,在經濟的洪流下生存下來。漁民互助會理事長陳明金指出,本澳的澳門漁民/漁業不是發展中,而是一直萎縮,尤其近年疫情令漁船無法出海作業,漁民/漁船的經營有很大壓力。他認為,漁業可以發揮漁港風情文化,借助旅遊業轉型,但要政府在起步時期作出扶持。

疫情令漁業生存雪上加霜

本澳目前的漁船及漁民數量,大不如前,陳明金指,今年休漁期期間,停泊在本澳內港過休漁期的漁船數目不足100艘,有部份漁船在內地漁港過休漁期;另有很多持澳門牌照的漁船已賣予漁民在內地的漁民朋友繼續經營,在內地生產。

問到本澳目前的漁民狀況,他表示:「澳門的漁業不是發展中,反之,一直呈萎縮,尤其近幾年疫情下,令漁船無法出海作業,漁民/漁船的經營有很大壓力。」他還指,今年上半年仍然有部份漁船未有出海。

休漁期間,漁民無法出海作業,生計更難維持,雖然政府推出「漁家樂」,為部份漁民帶來收入,同時藉以推廣漁業文化。陳明金指,「漁家樂」對漁民有一定的幫助。有部份漁民在休漁期期間會做散工或者讀培訓班,但相關的援助都是有限。

借助旅遊業令漁業存下去

近年舉辦的「下環巡禮」中,漁民互助會是其中一個主辦單位,在活動中加入了漁港風情有關的環節,希望藉以推廣本澳的漁業和漁港文化,今年更設有漁民嫁娶演出、唱鹹水歌等環節,目的是希望讓旅客及市民從中增加對本澳漁業、漁港文化、漁民習俗的認識。陳明金認為,漁港文化是本澳的獨有文化之一,可以將之發展為旅遊元素,創造多元旅遊文化,吸引旅客,也借助旅遊業推動本地漁港文化和傳承。

自本澳有水域管理後,不少意見提倡本澳發展濱海旅遊,近年也有不少海上遊路線,受市民和旅客歡迎。漁民/漁業可否借助從中契機轉型? 陳明金認為,需要慢慢探討漁業如何發展為海濱旅遊的一員;他指出,基於漁船與載客觀光、旅遊的要求不一,不是有很多漁船可以做到海濱旅遊的船,若是沿岸觀光,首先相關的漁船需要為細船,再按載客要求在硬件及安全上作出相應的配置、維修設備等,在投資、硬件設備上會有困難。

望有專部門統籌漁業發展

再者,到另一現實問題,便是維持生計問題,他舉例,一艘大漁船每月的維修成本需要數萬元,若轉營後未必維持到生計,漁民會很困難,故此。他認為,需要政府大力支持才可以讓漁業/漁民轉型,若只依靠漁民自行轉型、自由營運,在起步階段,相關的經濟收入是不足以支撐,若入不敷出很難轉型,必需要政府幫助、帶動,開創一條道路後,由漁民自己發展。 他亦坦言:「傳統的捕魚業拖網捕撈方式,國家都開始不太認同,在大環境下,本澳的漁業是需要轉型。」

陳明金指,澳門過往沒有水域,也缺乏專責的部門協調漁民,令漁業不容易發展,他希望,有專門的政府部門負責協調及研究漁業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