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業何去何從
2023-08-11
早在17世紀時期,澳門已有造船,造船業的興旺,足以印證澳門捕魚業的興旺。澳門的漁業曾是澳門社會經濟的重要支柱,甚至與廣海、陽江、汕頭等漁港齊名,直至20世紀中葉逐步萎縮。1940年代,本澳有超過2000艘漁船、超過兩萬名漁民以澳門為家。
漁業與周邊行業
除了造船業,還有不少行業因為漁業而生,引伸出該產業以外的周邊行業,例如海產加工、漁欄批發、船具和漁具製造等,路環荔枝碗一帶現存的船廠,便是過去船廠林立的位置之一。有一些已經沒落的行業,印證及反映出過去漁業在澳門經濟中的重要地位。(# 1)
澳門漁業歷史源遠流長,漁民社群也是澳門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1867年的第一次官方人口統計中顯示,漁民人口約2萬5千人,佔當時總人口的30%;上世紀40、50年代,漁業更是澳門重要經濟產業之一,到了80年代初漁業發展更盛極一時,而與之相關的澳門造船業也在同一時間並起發展(#2) 。
正因為漁業經濟地位、產業鏈上的重要地位,以及產業自身、周邊產業和相關從業員人數之多,形成了本澳的漁業文化,水上人有「蛋家人」之稱,又有「蛋家文化」這種漁民文化,漁民昔日的生活、過節及嫁娶等習俗,成為了獨特的風俗。漁民過往聚居於十月初五街、司打口至媽閣一帶,有不少漁欄,隨後漁民由漁船逐漸移居到陸上。
獨有的漁民生活與文化
漁船對於漁民的而言,除了是謀生工具,更加是一個「家」,傳統的漁民由出生到結婚、生兒育女、患病、去世,人生幾個重要階段基本上都在漁船中渡過,一艘漁船是他們的「身家性命財產」,現代說法是「ALL IN」,漁船是漁民的「命根」。
隨著後期本澳產業結構轉變,本地漁業規模開始萎縮。漁業及周邊行業,是海洋經濟的一種,目前本澳僅存下來的行業並不多,例如漁業及售賣鹹魚、蝦乾等的店鋪,以及漁欄為數並不多。據澳門漁民互助會指,今年休漁期回澳的漁船大約只有100艘,有部份漁船到其他地方,例如內地過休漁期,亦有部份漁船已轉租,時至今日,澳門的漁船和漁民數目,逐漸減少,這個行業也步入了黃昏。
漁業如何發展如何走下去、要轉型?還是在這個行業中提升自身、再者或是引入多元發展,業界要探討之餘,政府也值得去思考,在本澳海洋經濟及海洋文化中,漁業和周邊行業能否逆流而上,成為適者,生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