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步行街需細心體會旅客需求

2023-07-26

【特稿】文化發展諮詢委員會25日舉行全體會議,介紹福隆新街步行區計劃構想,筆者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思路和概念,對活化該區的商業氛圍和為旅客提供一個打卡消閒的地方,都是一舉兩得的好事。其實,從年初推行的新馬路任我行步行區受到廣大市民和旅客的歡迎來看,筆者認為在切合旅客與市民的需求之上,規劃一個既合適市民在創新浪潮中可以尋找發展的區域,又能讓來澳旅客打卡消閒可以駐足歇腳體會都市新文化的地方,貼近新馬路的福隆新街一帶就是比較合適的地段,但受到該區各大業主與市場化規劃之間還存在商業化安排的可能,筆者希望牽頭的官方可以廣納意見做好咨詢與溝通,千萬別再出現如黑沙水庫觀音像這樣“先斬後奏”的項目,既浪費前期的公帑也讓市民對政府的“陽光施政”失去信心。

從介紹上看,初步構思將福隆新街、爐石塘巷、新填巷、桔仔街及何老桂巷之間的區域規劃為步行街,由日間到晚上設為步行區,而到凌晨至早上時段則為有限度通車。政府的目的就是以此區域為核心地帶,積極發掘、拓展和整合周邊街道的文化資源,與周邊平日旅客及市民人流相對密集的新馬路及議事亭前地、崗頂前地文物建築群等核心旅遊區作串聯和分流。這樣的構思以文創和藝術表演為主軸線,以新文化融入舊區帶來新感官,加上該區濃厚的營商環境,確實可以為旅客來澳旅遊帶來新的體驗。如果在加以結合周邊的文物建築群和普通居民區生活的別樣情懷,只要切合點能讓旅客感受到昔日澳門一個小漁村,在都市洪流之下還能堅持其特有的文化習俗,卻也是另有一番體驗。

但,旅客要求的也不是苦中作樂,在懷舊與新興浪潮眾,如何能找到更好的融匯點,還是要從旅客的角度來尋找一個合適的發展方向。譬如若建成以後的步行區得到充分的發展,其中帶來的旅客想必也是會對該區造成一定的飽和,自然而然也會對該區的常住居民造成一定的困擾,早前因為旅客的到來卻因接待場合的規模較小,導致很多遊客就在大街上席地而坐,為北區居民的生活作息帶來一定困擾。從這個方向來看,是否能在規劃中的步行街尋找一個夠寬敞又能讓旅客駐足而不需要付費的公共場地,讓他們能在步行之後有個地方坐坐歎一下空調,也成為步行區能否成為駐足停留的關鍵考量。

當然,從商業區域的發展來看,能將旅客留下消費的除了有豐富的消閒場所,還需要一個夠大夠豐富的商業購物綜合體。內港一帶需要得到發展,缺的就是一個可以容納夠多人、商業元素夠豐富的綜合體,若能滿足這樣的條件再配合福隆新街、清平直街、十月初五街、康公夜市、以及十六浦、內港碼頭等等商業元素,相信昔日繁榮一世的內港旺地又會重新復甦。至於大型購物綜合體,就可以考慮開發已經停業多年的半島酒店,可以規劃為大型的商業綜合體,配合改建和重塑周邊建築特有的親水元素,將內港碼頭一帶打造成既懷舊又時尚的商業氣息,想必在這樣既有人文內涵又有新商業氣息的地段,何愁舊區發展會一直駐足不前呢?!要發展內港及周邊舊區,需要特區政府做好規劃,多與相關專業團體、業權人等溝通,從旅客消費者的角度出發考慮需求,只要切合發展的需要那就是順應市場的需求,就有健康發展的基礎。

--沐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