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 13338號
2023年04月12日
星期三
提高警惕從源頭預防電訊詐騙
2023-04-12
【特稿】一直以來,本澳居民以及居澳工作的外僱、在校就讀的學生,都成為電訊詐騙集團特別“關注”的對象,而且犯罪分子的騙術均萬變不離其宗,無非就是冒充使領館、公檢法、銀行、邊檢部門等,聲稱受害人有違法行為,誘騙受害人透露身份證號、護照號碼、銀行賬戶、信用卡號及安全碼等敏感個人信息,要求受害人向所謂“安全賬戶”、“保證金賬戶”轉賬,如此千篇一律的騙術仍有不少市民、在校生等上當受騙,看來預防電訊詐騙的宣傳在走入社區、校園的宣傳上仍有不足之處。
從最近的新聞報道中,我們不難看出電訊詐騙的案件層出不窮。根據司法警察局通報的資料顯示,4月7日,司警再接獲 3宗懷疑電話騙案,涉及款項共約 118萬元,其中2名受害人是在本澳升學的內地生,事主稱接獲犯罪分子來電,對方聲稱懷疑她涉及不法活動,要求她提供銀行資料和保證金,受害人匯款79萬元人民幣,其後發現款項被人轉走;另一名被騙的內地男生20歲,懷疑被冒充郵電局的騙徒,騙取3.5萬元人民幣。4月5日再有一名29歲本澳男子懷疑墮入電話詐騙案,損失11萬8千港元。4月4日,一名19歲在澳門就讀的內地女大學生,懷疑墮入電話詐騙案,損失120萬元人民幣;受害事主3月接獲犯罪分子來電,聲稱懷疑她涉及詐騙案,要求配合調查,受害事主按對方指示,在上月 27和 28日,先後共 5次將 120萬元人民幣存入對方指定戶口,其後受害人在學校聽到教師提及的預防詐騙案,騙徒的橋段與自己的遭遇相似,才發現懷疑受騙報案。
類似以上的被騙案件不勝枚舉,而且大多數都是在澳就讀的內地大學生,情況讓人擔憂。按理說這些青年一代在資訊發達的當下,不論是日常朋友圈還是手機上網瀏覽,又或防詐騙走入校園宣傳等等途徑,都是很容易察覺到這些低劣詐騙手段的,但為何仍如此容易跌入犯罪分子設好的陷阱呢?!而且從被騙金錢的數額來看都是相當的高,難道這些錢真的這麼容易籌集嗎?這麼大一筆錢如何通過銀行或者其他渠道轉入犯罪分子的賬戶,對於海外匯款的調集銀監部門難道沒有一套預警機制嗎?受害事主的父母難道真的放心將百萬巨款存在子女的賬戶任其調用嗎?我想,很多疑問不由自主地呈現在各位看官的腦海,也可能是貧窮限制了筆者的想象,但我還是想說“蒼蠅不叮無縫的蛋”,有弱點才會被人把持、鑽空子,學生們大筆款項的來源值得相關部門引起重視。
追蹤溯源,電訊詐騙預防的重點還得是在源頭。經過幾年的努力,截止至2023年2月23日,內地和港澳均已落實了相關電話實名制度,但電訊詐騙取得的高回報仍然讓很多犯罪分子躍躍欲試,試圖通過各種利益引誘他人提供個人資料協助其登記電話號碼用作非法活動。據本澳個人資料保護辦公室之前通報的資料顯示,其中一宗涉及電話號碼最多的一個卷宗,行為人協助登記多達700個電話號碼,但只被科處4萬澳門元的罰款,相對於動不動就騙得百萬款項的容易程度來看,區區4萬的罰款額度確實難以起到阻嚇作用。
此外,在接到陌生電話一刻,若能提早一步警醒受害事主,提前為受害人“打預防針”也是杜絕電訊詐騙的好方法。就在4月11日,香港特區政府通訊事務管理局辦公室(通訊辦)公佈,香港流動網絡營辦商4月起就來電號碼為“+852”開首的境外來電,向所有流動服務用戶發送“來電源自香港境外,慎防詐騙。”,話音提示會以廣東話、普通話及英語讀出,而文字訊息則以中英文提供,所有流動服務供應商將於5月1日全面實施相關提示安排。電訊詐騙集團猖狂妄行,需要官方從高維度打擊此等行為,相信特區政府與電訊業界和執法機關攜手合作,制定有效打擊詐騙電話和訊息的措施,並加強宣傳和相關的公民教育,是可以大大減少電訊詐騙案件的發生。至於澳門特區是否需要效仿香港特區的方法,值得大家去討論。
--阿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