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機構改革看中國改革的決心與底氣

2023-03-08

3月7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受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託,栗戰書向大會作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新華社)

【中新社北京3月7日電】(記者鄧敏)中國國務委員兼國務院秘書長肖捷7日向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作關於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說明。自此,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九次大規模機構改革脈絡已基本明晰。對外界而言,透過該方案,能體認當下中國最高決策層基於憂患的戰略清醒,更科學、高效、協同、完善的機構改革方向,也展現出中國改革持之以恒的決心與底氣。

因時應勢 改革與風險賽跑

中國式現代化無疑是這一年中國政壇的高頻詞。如果說去年的中共二十大是概括提出並深入闡釋這一理論,今年的兩會則是通過法定程序將其上升為國家意志和行動,機構改革方案自然也就被視為貫徹執行的具體施工圖之一。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系統工程,機構改革被認為是啟動該系統工程的重要舉措。”中共中央黨校教授戴焰軍說。

然而,中國式現代化不可能“躺贏”。“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近來頻現於高層表態,以示對當前所面臨內外形勢的警醒。

於外,是嚴峻複雜的國際環境: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中美戰略博弈難解難分,地緣政治等超預期因素隨時可能發生;

於內,是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然較大,經濟恢復的基礎不牢,深層次矛盾也不少。

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改革必須與風險賽跑。因此,兩會前的中共二十屆二中全會罕見提出“戰略清醒”。

以本輪改革方案中備受關注的科技部重組為例,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在兩會期間第一次參加代表團審議即直言國際競爭激烈,強調“科技自立自強”。這也就不難理解,緣何此輪機構改革會在科技領域重點著墨。

收放之間 簡政與高效並重

梳理改革方案十三項內容可以看出,這輪改革延續了以往歷次機構改革的一大特點,簡政放權。

大道至簡,政簡易行。過去五年中國政府持續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完成國務院及地方政府機構改革。相關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深化改革,更大地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譬如,“改革給人們經商辦企業更多便利和空間,去年底企業數量超過5200萬戶、個體工商戶超過1.1億戶,市場主體總量超過1.6億戶、是十年前的3倍。”

但如果僅僅祗是從放權、限權的角度來看中國機構改革,未免過於簡單化。從組建國家金融監管總局、組建國家數據局等具體來看,機構改革方案在“放”的同時也強調“收”,機構職能實現系統性、整體性重構,更加注重科學優化與統籌高效,以更好應對中國當前面臨的風險挑戰。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稱,中共十八大以後,國際國內形勢發生巨大變化,機構改革的目標不祗是精簡機構、轉變政府職能,更是為了適應形勢變化。他認為,今次機構改革的核心是理順機構之間的關係,提高機構效率,以及適應新形勢發展需要。

持之以恒 決心與底氣皆備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5周年,但國際社會逆全球化、保守主義的傾向卻更明顯,相應對中國改革開放的質疑聲也有放大。

本次機構改革可以被視為一次正面的回應。其實,過往四十餘年,中國政府機構幾乎每五年一次大規模重組,“持之以恒推進觸動政府自身利益的改革”以一種毋庸置疑的方式被充分表達,向外界釋出明確信號。

持之以恒的改革除了決心,也自有其底氣。本輪機構改革方案十三項內容中,涉及金融領域的佔了六項。根據政府工作報告,過去五年中國已完全化解了本世紀初形成的近1.5萬億元人民幣金融改革歷史成本,這也就為接下來的“大刀闊斧”奠定了基礎。

按法定程序,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要經全國人代會審議通過後方可實施。往屆審議中,也不乏代表建議修改之處被採納的例證。中國兩會,無疑是一次民意表達、凝聚共識、共繪改革路線圖的最佳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