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車無時了如何作改善?

2022-11-17

【特稿】第69屆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將於11月17日至20日舉行,當局預計賽車首天交通擠塞情況會較為嚴重,呼籲市民在此4日提早出行、多採用公交工具,以及利用松山行人隧道往返中區新口岸。每年大賽車期間塞車問題困擾不少市民;其實不單是賽車期間,交通問題一向是本澳死結,未來A區和其他新城填海區落成,本澳交通困局,極需加以考慮如何作改善。

松山行人隧道開通後,吸引不少市民「朝聖」、到此一遊,友誼圓形地行車天橋於11月9日通車,東方明珠一帶行車方向亦作出調整,這些趕及在今屆大賽車前開通的行人及行車道路,能否讓大賽車期間的塞車問題起到紓緩作用,需要拭目以待。交通事務局對於17至20日舉行的大賽車交通狀況,作出不太樂觀的預測,「呼籲市民在此4日提早出行、多採用公交工具,以及利用松山行人隧道往返中區新口岸」。

近年,當局對於賽車期間帶來的交通和巴士改道,盡量完善,包括安裝活動閘門,希望加快賽道解封的速度,部分設於賽道的巴士路線和巴士站作出調動。多年來,在大賽車期間,賽道附近的部份學校停課,但為「何年年賽車仍年年塞車?」歸根究底,是仍然有一定數量的市民/打工仔需要跨區出行,有部分人士仍然選擇自駕,加上巴士改道、繞道、加劇道路壓力,造成惡性循環。在市民出行習慣方面,大部份居民習慣出行以車代步(不論自駕還是選擇公交出行),或者因出行距離較遠,另一類人群則是學生和接送子女的家長,令一批市民在出行方面對以車代步有鋼性需求,無法以步行出行作為首選。

近年,政府不斷創設步行系統,例如10月開通的松山行人隧道,近年又開通的氹仔基馬拉斯大馬路空中走廊等,希望為市民創設步行出行的條件,減低對公交和道路壓力,首要,應該是推動市民改變出行習慣,願意選擇公交或以步行作為近距離的出行方式。對於有一定路程距離的,要由道路和交通優化上著手,例如減低巴士繞道、優化交通燈和行人過道設置,減低因為人車爭路或交通燈設置問題引致的交通壓力。在有條件的區域,考慮引入立體公交系統,改善路口塞車問題。在巴士方面,研究路線和站點設置的優化;還要考慮控車政策,多方面下手。

大賽車在即,正如當局呼籲,此期間市民提早出門,避免遲到!

方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