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本澳科研 產學投產

2022-10-24

【特稿】第 27屆澳門國際貿易投資展覽會(MIF)與澳門服裝節 2022及科技周暨創科成果展三個展覽,同場於10月20-22日舉行,發揮聯動效應。澳門發展「澳門製造、澳門品牌」多年,大灣區及深合區中,將澳門定位向高新科技、高附加值產業方向發展。筆者認為,本澳近年在大學科研單位中,有不少研究成果,將本澳產學研科技投產,接洽投資者,相信既可豐富本澳經濟多元,找出新道路,又可進一步推動及支持本澳科研工作,相得益彰。

第15屆科技周暨創科成果展同MIF同場舉行,共有120個參展單位,以本地為主,活動期間舉辦了多場學術論壇和路演對接專場,包括組織本地 25項科研成果與內地各省市的科技企業對接。產品由研發到投產,需要做龐大的前期研究和後台工作,過程也漫長,科研產品不例外,而且比一般商品研發更為嚴謹及漫長,一種科研產品即使在相關領域有再大的發現,也未必適合商業、工業或民用市場,所以,不是每樣科研成果都適合投產,最後可以順利推出到用家市場。如果具備合適條件,又沒有投資者或有人推動投產,甚為可惜。適當扶持科研成果投產,對於研究單位而言,還有另一重意義,達到普及應用、更多人認識本澳科研工作,對於相關領域的發展,有正面及積極的作用。將原本天馬行空、理論及實驗室的東西,活現在市場,對於研發人員/團隊而言,那種成功感及被認同的感覺,簡直是振奮人心。

如何令有市場潛力的科研成果投產?是一個不簡單的過程及問題,政府可以透過政府的支持,設立相應基金,經評審委員會評審後,供符合及具備條件的研究成果投產,由政府協助產品孵化;另一方面,搭建平台,提供渠道及展示方式,為之尋找投資者,由市場孵化產品。站在產業多元發展及提升本澳競爭力角度,筆者認為,兩者可以並行,由政府對提供初期的孵化基金,若干時間後,由市場育成產品的存續。可能會有意見認為,政府過去設立過不少青創孵化基金/計劃,最終不敵市場的殘酷,大部分結業收場。產學研,尤其是大學研成果的投產與純粹孵化一間企業,出售或提供非自身研究成果的產品不同,產品研發者不一定有良好的營銷或市場策略,但有營銷策略頭腦者,不一定能夠研發一種產品,所以,最理想是讓成品由商人去營銷,各自發揮自身的專長和優勢,合力去做好一件事。未來,政府可以繼續在各項大型展覽中設科研成果展,讓本地及外地投資者知悉本澳的發展步伐,助力吸引投資者,實現走向投產、市場化之路。

方 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