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溥森:優化傳統街市宜建立多功能特色

2022-10-15

陳溥森

【特訊】社會民生促進會會長兼市政署市政諮詢委員陳溥森表示,日前(12日晚)市政署在下環活動中心召開的社區座談會上披露,近期將會對使用了80多年的雀仔園街市展開改善工程。眾所周知,澳門現存9個傳統的肉菜街市,絕大多數是在商品經濟並不發達的時代由聚集貿易演變而成的簡易集市,落成使用的時間普遍不短,盡管間中也有維修補養,但內部的結構佈局、配套設施,電力供應等始終難以滿足現時實際的需要,更大的問題還在於建築結構因老化和銹蝕而出現種種建築與使用問題。因此,市政署一直以來都極為重視街市的保養、修繕、甚至重整,已先後對營地街市、水上街市、下環街市進行重建,年初着手對紅街市,近期將對雀仔園街市進行重建優化,力爭新街市達到人畜分流、布局合理、空氣流通、清洗方便的效果。陳溥森認為,此舉是一件好事,既有利街市的使用和管理,也提高傳統街市的品位。

陳溥森表示,然而,人們也發覺,傳統街市每擴建優化一次,不少城市生活特色就淡化一圈。事關隨著城市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市民大眾生活和飲食習慣的改變,殘存著市井生活底色、承載著城市發展印痕的傳統街市,正在無聲地日漸萎縮,即使街市總量不變,但攤位規模與交易氛圍,已根本無法同日而語。內中的原因復雜多樣,如經營手法落後、場內環境欠佳、通風照明不足、銷售價格偏高等等,再加上攤主年紀偏大後繼乏人,導致街市小販難以面對街邊檔和超級市場的挑戰,在競爭中處於下風而被迫黯然離場。

陳溥森續稱,其實,絕大多數肉菜市場的用途單一,也是一個致命傷。回想往昔,澳門的街市是包容和多彩的,基本上社會有需求,小販就會有供給,並經常在宗教節慶時附帶有民間娛樂,個別的甚至還與戲院相連,周圍街邊並設有傳統小食和生活用品修補及鮮花供應攤檔,一個街市飄逸著民風流韻,展現出一幅完整的民俗風情畫。可惜這一切的獨有特色已不復存在,只成為老一輩澳門人的集體回憶。所以坊間有建議認為,冀當局活化街市配套,保留傳統特色元素,象巴塞羅那辦活波蓋利亞市場一樣,將傳統街市辦成旅遊的新景點。對此,盡管澳門與巴塞羅那之間有很多不同之處,不能簡單移植或復制,但有啟迪作用。

陳溥森指出,澳門街市現時巳基本融入各區的服務中心大樓之內,與熟食區、活動場、圖書室、服務點混合一起,這固然有利於綜合利用和統一管理,但受客觀條件限制,市民和遊客深感不便,原有的傳統特色固然不復存在,有些服務中心熟食區連顧客進食的枱櫈也欠奉。當局整治街市勢在必行,把下環、台山和氹仔及路環四街市綜合管理服務明年予以外判亦予理解,主要能做好承投公司人員的技能培訓和工作流程指引,相信定能確保街市有序營運。

對於雀仔園街市的整治,陳溥森認為應在乾濕分離、空間布局、經營模式、無障礙設施等方面多下功夫,樹立舒適整潔的新形象。至於優化街市外圍小販攤檔問題,事到如今已不再僅僅是屬於雀仔園街市整治的單項規劃,而是涉及到所有街市日後整治朝何方發展的新課題。把街市外圍小販全往室內驅趕集中並非好辦法,唯善用街市攤位與超市及鮮活食品零售店功能互補,才有利於良性競爭;周邊外圍攤位可結合區內特色,拾遺補缺植入傳統文化,以地道食品“錯位發展”,最好能調動區內居民和社團共同參與,共襄盛事。爭取在不同的區域,打造出不同特色的傳統街市,以促進傳統街市蛻變成兼備有食、有玩的旅遊觀光打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