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物傳人

梁亦好:通常零號病人或物都不易找

2022-08-03

【本報訊】衛生局局長羅奕龍提出,推測今次疫情的起因更可能是「物傳人」。疫情記者會上有記者提出,根據世衛的資訊,世界各地未有物品導致爆發。如果真是羅奕龍所言的「物傳人」,政府要否通報世衛組織,讓對方備註本澳今次疫情是全球首例?而且,國家衛健委已經宣布不再核檢入口物品,因為病毒存活在物品的時間很短,風險非常低,是否本澳掌握外地和內地專家不知道的資訊?

衛生局傳染病防控處處長梁亦好回應時提出,當局已經動用資源,從新審視所有曾經感染病毒的入境人士,都沒有發現他們感染「Omicron BA.5」,所以認為今次疫情由他們引起的可能較低。「另一個可能就是物品。」梁亦好表示,從流行病學考慮,居民每日接觸的入口物品很多,不排除帶有病毒。續稱:「的確,我們未有在任何一件物品發現病毒,只不過不排除由物品去傳染。」

梁亦好也提出,內地很多地方不排除「物傳人」,所以不只對人,也對物品、環境進行防疫工作,本澳亦會朝著上述方向加強防控。她重申,按照不同地方的經驗,疫情已經發生,基本上很難找到引發疫情的零號病人或物品,本澳也未找到,因為物品可能已經銷毀、病人已經離開。

「在傳染病角度,例如流感,已經很清晰知道,如果病毒污染了環境或物品,由人觸摸後引起傳播,這是肯定有科學證據。」梁亦好表示,病毒在不同材質存活時間已有研究數據。當然,「人傳人」與「物傳人」的傳染程度肯定不同。

「記者朋友提及世衛表明沒有證據顯示物品的傳播導致大爆發。確實如此。」梁亦好表示,現時可以通過接觸物品或環境引起人的感染,然後再通過「人傳人」引起大爆發。她重申,「人傳人」可以一傳十,若是超級傳播者,受其傳染的人數更多。

「物品是否百分百不會帶有病毒?我不完全認同。」梁亦好解釋,從科學理論,一個明顯有傳染性的人,如果其分泌物污染了一些物品,物品肯定帶有傳染性。至於物品的傳染性可以維持多久,留在物品的病毒是殘骸或可致病,需要通過大量研究數據得知。她重申,人接觸受到污染的物品後,再接觸眼、口、鼻,便可受到感染,且有可能傳染給更多人,所以定要保持雙手清潔。

對於國家衛健委認為不再核檢入口物品之說,梁亦好表示,要仔細解讀每一份文件,要否核檢是有前提的。她提出,所有防控措施涉及風險評估和投放防控資源。續舉例,從很遠地方入口的物品,運送過程長達十天,甚至一個月,物品上的病毒可能已經死亡,可能不值得投放資源進行核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