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議員訪台 學者指一場個人政治秀

2021-11-04

【香港中通社11月3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 殷田靜子)歐洲議會“外國干預歐盟民主程序特別委員會”(INGE)一行議員11月3日抵達台灣訪問。台媒鋪天蓋地進行報道,稱這是“歐洲議會史上首次派遣官方代表團訪問台灣”,具官方性質,意義重大,充分展現雙方合作交流日益緊密深化。不過,在受訪學者看來,這只是歐洲部分政客的一場“個人作秀”。

首先,這個所謂“外國干預歐盟民主程序特別委員會”是否具有官方性質?據台灣《中央社》報道,INGE並非歐洲議會常設性質的“特別委員會”,於2020年9月才開始正式運作,以應對外國干涉歐盟與各成員國選舉。值得注意的是,INGE主席格魯克斯曼在2021年3月被中國制裁。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歐盟研究中心主任王義桅3日接受香港中通社記者採訪時指出,此行歐洲議員訪台的意義並非台當局所言的“重大”,只是“個人作秀”罷了。台灣方面喜歡誇大自己所謂的“外交成果”,再加上現在歐洲有一些小國家提升與台灣關係,揚言要退出“17+1”等,這些議題都讓台灣覺得“有空可鑽”,把“外交”重點放到了歐洲議會,甚至可能通過一些資助,讓他們為蔡當局“站台”。

據悉,格魯克斯曼是歐洲議會“國際貿易委員會”重要成員,歐洲議會10月下旬通過的“歐盟-台灣政治關係與合作”中,就呼籲歐盟啟動與台灣洽簽雙邊投資協定(BIA)前置作業。此行會否針對此議題與台灣交流意見?

王義桅表示,現在中歐投資協定“凍結”,歐洲內部氣氛也不適合於重新啟動中歐投資協定的談判,一方面他們有情緒,另一方面也是在等待美國的中期選舉結果和對華戰略最終的出台。在這個空隙中,歐洲議會就想在台灣問題上“搞事情”,作出啟動談判BIA的架勢,給中國施加壓力。

不過,歐台洽簽BIA“八字還沒一撇”。王義桅強調,如果歐盟真的開啟與台灣開啟談判,等於是把台灣當作一個政治實體來看待了,意味著突破了一個中國政策的底線。實事求是地說,歐洲大部分企業、歐盟委員會和歐盟大部分成員國,都希望中歐投資協定能繼續下去。

近期,歐洲與台灣交往明顯加溫,先有法國參議院正式參訪團,現有歐洲議會議員訪台;台灣方面,由“國發會”主委龔明鑫率領經貿考察團訪歐,“外交部長”吳釗燮也剛剛結束訪歐行程。歐洲熱炒台灣議題的目的是什麼?

王義桅從三個層面分析指出:第一,減少對中國大陸供應鏈的依賴。尤其是疫情後,歐洲當前更強調分散式的、以地區合作為中心的、韌性安全及多元自主可控的全球供應鏈。表面上,歐洲在台灣問題上打著“民主”意識形態的旗號,實際上是想要重新調整供應鏈,塑造新的全球化佈局,制定新的規則。

第二,重新調整供應鏈是當前大的經濟體都在博弈的議題。美國因為受制於國內政治,影響其參與國際規則,因此與歐盟拉幫結派組成了“跨大西洋技術貿易理事會”。同時歐盟又與中國有投資協定,這讓歐洲有點“嘚瑟”,感覺兩邊都需要它,因此希望炒作台灣議題增加談判籌碼,迫使中國作出更多讓步。

第三,自身的政治利益。在當前信息傳播時代,那些劍走偏鋒、博眼球的觀點才有影響,傳統的、四平八穩的主流觀點則受到很大挑戰。尤其是兩年的新冠疫情,讓中西方矛盾加深,中國在數字化等各方面加速趕超西方的步伐,也讓他們更加情緒化。自默克爾卸任後,歐洲可以說是沒有政治家的時代,現在的政客完全是在迎合民粹,而不是引導民眾輿論,是為了自身利益,而不是為了歐洲長遠利益。

“中國威脅論”才是“政治正確”的政治氛圍,歐洲需要很長時間才能被扭轉。不過,在台灣議題上,歐盟最多也只會維持口頭支持,並不會讓“友台法制化”。王義桅指出,歐洲不像美國,與中國並非戰略競爭關係,與中國沒有歷史和地緣政治的利害關係,與中國的經濟、政治利益是台灣無法比擬的。因此,這些政客只能是“個人作秀”,犧牲歐洲長遠利益,想推動法律層面的歐台關係,是不會得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