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華香港的另一面:基層困於『籠中』

2021-10-21

圖為香港深水埗的一間劏房。(香港中通社)

【香港中通社10月20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 王姝)“世事十有八九不如意,對吧?”做“籠民”20多年、74歲的梁伯蜷縮在佈滿灰塵的鐵籠內,雙腿都不能伸直,環顧四周後無奈地說,“能夠…得過且過就行的了。”

在香港,有一群人生活在繁華光鮮的另一面,困於“籠中”,不得安居。

“籠屋”“劏房”“棺材房”,只聽名字便能想像出居住在此處的窘迫,直到香港中通社記者真正走入“籠屋”時,所見遠比想像和聽聞中震撼。

在大角咀福全街的一幢舊式樓宇單位內,20多個佈滿灰塵和鐵鏽的鐵網構成群居的“籠屋”,“籠民”的衣食住行都在狹小的床上空間。房間裡雜亂不堪,散發著不好聞的氣味,生活在這裡的人已經習以為常。

這裡就像城市中的貧民窟,貧苦的基層人士“蝸居”在此,只為有瓦遮頭的日子。

“籠民”梁伯年輕時居無定所,20多年前住進“籠屋”,只因能負擔得起這裡的租金。本以為靠努力可以有出頭之日,住進更好的居所,可飆升的樓價和租金令他無能為力,一住便住到白髮蒼蒼。

儘管“籠屋”環境奇差,但租金卻並不便宜。一張床位動輒2000港元不等,呎租高達125港元,以呎租計,甚至貴過一些豪宅單位。

“你會覺得,那樣床怎麼能睡?人就像動物一樣,連轉身也不行,就不像人應該居住的地方。”從1995年起一直幫助居住在“籠屋”的人士,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社工施麗珊如是感嘆。“以前一間籠屋最多有200人,現在也有大概40人左右。”

施麗珊說,最差的籠屋環境連人都走不進去,住在這裡的人自我形象也很低落。“他們會覺得自己住的環境很差,很害怕讓人知道,不敢說出來,心理上有很多問題。”

在記者跟隨施麗珊探訪“籠屋”期間,她一個一個地詢問“籠民”是否需要幫助登記公屋申請,有人感嘆等得太久,有人甚至連頭都不曾探出。

“(對公屋)不抱希望了,我一個人住在哪裡都一樣。”在陰暗潮濕的“籠屋”內,一把沙啞微弱的聲音從不見光的“籠子”傳出,記者甚至沒見到這位“籠民”的樣子,卻對他的失望感同身受。

據有關統計,目前香港有約20萬人租住在“劏房”和“籠屋”。輪候公屋的平均時間也連創新高,達5.7年之久。施麗珊告訴記者,現時輪候公屋還未計入單身人士,如果都包含進去不知道要等多久。

“我們認為應該取締籠屋,床位環境實在太惡劣,但是一直都做不來,因為房屋供應不足。要是沒有籠屋,這些基層人士該住在哪裡?”施麗珊拋出問題後,無奈地搖了搖頭。

在與“籠民”的相處中,施麗珊看到了他們努力生活的一面,“大家都很努力去工作,哪怕是一些厭惡性工作,大多都不想依賴政府福利,希望政府早日幫他們解決居住問題。”

“我74歲了,已經沒有選擇,希望在我有生之年,籠屋和劏房能在香港消失。”這就是“籠民”梁伯的心願,也成為中央關注香港民生問題的焦點。

“耳聞不如目睹啊!”今年國慶節前夕,香港中聯辦主任駱惠寧走訪旺角一間“籠屋”,看到擠迫的居住條件,一句話道出“籠屋”住戶的辛酸。駱惠寧說,“安居”才能“樂業”,必須加大力度解决住房問題。

今年7月,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就對香港提出期望,大家揪心的住房問題必將得到極大改善,香港將告別“劏房”、“籠屋”。這或許就是“籠民”梁伯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