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態化防疫確保粵澳如常通關切合發展需要

2021-10-09

【特稿】“寒露雨滴急,客心何所安。鄉關一裡地,似隔天涯端。濠江空街濕,賦歸是何日?可憐著衣單,風撼遍體寒。”自9月24日澳門入境珠海實施14日隔離的防疫措施出台之後,一些趁著中秋假期來澳旅遊度假的大灣區家庭以及旅客,未曾想到一紙禁令讓他們直至如今都未曾能返回家中,在慨嘆兩地防疫部門及入境措施混亂的同時,經歷過通關措施“變幻無常、錯綜複雜、撲朔迷離、變幻莫測”的種種不堪之後,他們希望粵澳兩地政府從更高的角度來審視大灣區融合的意義所在,希望體恤社情、民情建立統一的通關應對機制,保持兩地跨境生活、工作的居民能如常通關,為真正實現中央提倡的大灣區融合作出實在的進步。

由中秋佳節到如今二十四節氣為寒露的昨(8)日已經過去近半個月,8日的一場颱風之後天氣也由酷暑逐漸轉為寒涼,本就不帶有過多禦寒衣物,滯留澳門的旅客以及幾萬名居住在珠海以及大灣區其他城市的內地僱員,這場不期而至的疫情和這場颱風一樣,都為跨境人士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這在中央提倡大灣區融合的當下、在疫情已經發生將近兩年後的今天,粵澳兩地政府仍沒有制定一個合適的機制,為居住在大灣區的港澳同胞和跨境工作的內地人士提供通關便利,這是兩地政府都需要正視的問題。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在新冠疫情肆虐的當下,如常通關成為粵港澳三地面臨最需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一場疫情也正好檢驗和促進大灣區各地融合機制的改革。粵澳的防疫合作可以說在中央的指導下,聯防聯控方面比其他地方要走得更為好一點,“粵康碼”與澳門“健康碼”的有機契合,奠定了兩地在疫情期間共築了防疫屏障之外,還能為澳門的經濟輸出旅遊活力,這可以說是大灣區融合下兩地政府最好的契合。但是,經歷過粵澳突如其來的幾次疫情,如廣州、深圳、東莞以及澳門本地多次的突發疫情之後,我們發現只建立互通基礎的“健康碼”還是遠遠不夠滿足跨境人員的需求,特別是對於回大灣區安居的港澳居民或者雙親在澳工作的家庭而言,突然“剎停”導致通關無門是難以接受的“痛”。如果雙職工家庭在澳門工作,而子女還在珠海生活,又反過來子女在澳門上學,雙親剛好在珠海居住,一紙突然的防疫隔離禁令就能將親人分隔兩地,真是“一關隔天涯,兩眼淚汪汪”,這一點筆者深有體會。

根據街總廣東辦事處日前的消息顯示,疫情期間該處就收到生活在珠海的澳門街坊過百個求助個案,均是因當前通關限制所造成的生活、工作、學習等方面的種種不便。主任田翼就指出,防疫政策不斷收緊,導致大量居住在珠海及橫琴的澳門居民受到嚴重影響,無法返回其居所,其中部分居民在澳門並無住所,不得不臨時入住酒店或租住房屋,產生經濟及精神壓力。除此之外,還有逾四千名跨境學童無法返澳正常上學,學業受到影響,更曾發生兒童及臨盆孕婦單獨滯留、無人照顧的情況,十分危險。為此,本澳很多有識之士針對日趨加深的粵澳融合進一步融合、深化,建議粵澳兩地政府積極協商,研究建立常態化的疫情防控通關機制,以確保跨境生活的澳門居民、內地僱員能夠如常通關,保障其基本生活不受影響,切實落實中央倡導的大灣區融合能早日落實、運行有序。

對於為家庭、為事業奔波於兩地的跨境人士,賦詩一首以表心情,“秋風吹夢落澳門,淚墮黃昏月正孤。蓮花路近歸不得,疫令官高不作為。惆悵歸程又失期,可憐心緒各東西。秋風料峭花枝瘦,夜雨寒露客夢迷。疫關重重家鄉遠,幾多親情盼團圓。憑誰為問賦歸日,冷落街頭堪淒清。”

--櫛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