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12594號
2020年11月05日
星期四
解開本地消費力流失之迷
2020-11-05
【正視聽】今年第2季本地生產總值(GPD)按年實質下跌67.8%。有學者預計,第3季雖然旅客量比上半年有回升,無法令本地GPD 大幅回升;入境旅客令旅遊及相關行業自10月起有回暖的跡象;轉眼即將進入2021年,疫情在中國及港澳有平穩和受控,可惜在歐美、印度及南美地區,再度肆虐,全球旅遊及經濟復的步伐再添變數。疫情下如何保持本澳的經濟活力,政府費煞思量。
由2月1日至10月20日,“中小企業援助計劃”以及“中小企業銀行貸款利息補貼計劃”合共接收了近1.2萬宗申請,當中近8成半個案已獲批,為中小企提供逾78億元的流動資金(包括19.3億元的政府貸款及59.1億元的銀行貸款)。兩期電子消費卡截至10月20日,合共約42.5億元的款項已注入消費市場,當中約26.9億元,有約6成 3資金流入中小企,惠及不同行業。合計超過120億元資金流入市場。有市民由於工種與旅遊、博彩、酒店、飲食、零售等有關,收入受影響,消費卡成了商家及本地市民的救命草,這筆經二次分配的公共資源,流入市面後,支撐本地經濟,內需在經濟上的比重,由過往佔GPD兩成,增至6成,政府肯定了消費補貼計劃在支撐內需及盤活本地經濟活力、救活中小企上的成效,但未公佈,明年會否再推第3輪消費補金計劃。
社會上有意見提議,將「現金分享」轉為消貴咭形式發放,方便市民使用,又讓資金流入中小企,不會因為儲蓄而未發揮到其在經濟鏈上的即時作用; 對之,政府需要謹重考慮;消費補貼計劃屬臨時性社會措施,有一定的政策定位,目的,顧名思義是透過資源的二次分配,藉市民消費行為,刺激內需和內部經濟活力,自回歸以來,屬首次。「現金分享」是經濟成果的分享,在經濟艱難時期,沒有經濟成果就不應該存在分享,特區政府寧願緊縮行政開支,仍堅持發放明年度「現金分享」,原因是體恤市民在疫情下收入或經濟有變。多年來,不少家長會為子女儲起「現金分享」,待日後長大、具備理財能力時交還子女,有長者儲起備不時之需,有市民將之儲備到置業或積穀防饑,疫情未退郤,這筆錢對於部份家庭、市民尤其重要,可能是交租、供樓、子女的學習費用等,有些功能,消費咭未必能做到,也有長者在內地生活,這筆錢可能是其在內地的生活或醫療費用。故此,若將「現金分享」變為消費卡,可能會令部份家庭及市民未能得到燃眉之急的周轉。
澳門的內需,多年來疲弱之迷在那裡?政府需要研究及作出針對性措施,解開這個結。澳門不乏美食及休閑娛樂的好去處,過去,市民可能將目光放到澳門以外,節假日甚少留澳消費,本地消費力流失。推動內需,可以考慮其他方式,例如經財司早前在立法會上所指的,與商會、團體舉辦消費嘉年華,臨近聖誕、跨年及農曆新年,可以舉辦一些展銷會,邀請本地中小企參展,為中小企拓展商機,又可以透過短期展銷或促銷,提振經濟。在上述的日子,是市民外遊的高峰,疫情尚在中國境外未受控,旅遊之路不易,未來數月,可以考慮推出本地人消費或酒店入住優惠,或再辦受歡迎路線的本地遊等,由澳門人、支撐澳門經濟。同時要做好宣傳,適可宜止,不過度消費、惜食,讓市民做負責任的消費者。
如何造好內部經濟循環,澳門人在本地經濟上發揮應有角色,是疫後思考的問題。
>>諾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