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水域海盜(1854~1935)
2020-10-06
檔案文獻記載了歷史,從歷史圖片和資料,可了解昔日曾發生過的事件,對當時社會、經濟、政治的影響。正在澳門檔案館舉辦的『澳門水域海盜(1854~1935)』展覽,所展示的珍貴豐富文獻,能讓大眾認識有關十九世紀中至二十世紀前段澳門水域的海盜活動,也反映中國華南地區海盜最後階段的活動,與地域政治外交關係情況。
展覽的資料是在澳門檔案館館藏中,保存著一批珠江三角洲地區,與海盜活動有關的重要檔案文獻和圖像資料(地圖和照片),包括一八五四年,當時的澳葡司令官緝拿海盜的案卷,以至一九三五年,當時的港務局前身船政廳,要求中方出面合力緝剿海盜。有些文獻是來自於當時的民政廳、軍政部等部門公函,以及各部門之間的通訊,亦有與民間社團,尤其是華人群體者書信函件,也有港澳之間的公函。
檔案館館藏海盜活躍資料
除檔案文件外,有關當時海盜活動資料,尚有當時報章刊載的消息、資料、和報刊的新聞評論,透過不同層次的檔案文獻,印證當時海盜活動的情況。
澳門地處珠江三角洲十字門水道,半島對面有灣仔,離島路環對面有、大、小橫琴,周邊河道水域多,俾海盜有容易往來、匿藏和活動空間,從一八七零年的澳門地圖,以及一八七七年荷蘭人繪製的地圖可見,海盜多匿藏於、大小橫琴之間。海盜作案非單在海上,陸上犯案亦常出現,當時澳門南灣區住有不少富人,海岸亦有商船停泊。海盜的船隻與一般漁船相同,海盜平日的扮相亦與平民無異,故海盜較容易登岸作案,掠劫有錢人,亦曾有海盜登橫琴島劫掠痲瘋病人。
展出的其中一個檔案──一九零八年的館藏珍貴檔案顯示:『拖船人周祥入稟向當時的水師大人求助,指稱在土名荷包地方遭遇兩賊船,被海盜上船劫掠,失去銀兩貨物共銀貳百餘兩,又失去買船唐契紙,唐官鹽票一張,賬簿數本,並遭擄走兒子,一伙伴被打死,一女子被打傷,要求緝匪。』,檔案反映當時海盜猖獗情況。
海盜展覽分多項主題內容,其中『海盜行為與社會網絡』,指出海盜團夥被定性為『幫派』或『匪幫』,即違法亂紀,參與有組織犯罪集團的群體,這是顯而易見的,然而從『海盜活動』的概念及相關特定的群體出發,其定義應該根植於海盜團夥對內和對外建立的各種關係。資料顯示;一八九九年,有估計西江及鄰近地區,約有六萬人參與海盜活動。
水陸劫掠勒索殺人越貨
展覽另一主題,『海盜行徑:犯罪與刑罰』,述及海盜活動對澳門的影響,不僅是澳門半島、氹仔島和路環島,也有對灣仔,大、小橫琴等鄰近島嶼的侵擾,不管是襲擊船隻、村莊或城內商販,還是通過武力威脅,向受害人勒索錢財或鴉片--海盜的主要目的,就是掠奪他人的財物。
海盜的活動是橫穿整個澳門,包括海域和陸上,他們的劫掠行為不僅是在周邊水域,還蔓延至澳門城區,從內港至南灣。
由於當時澳門沒有死刑,香港和中國則有死刑,因此有些海盜被捕後,會在香港或內地伏法,一九零零年及一九零五年的葡文『未來報』就有刊載,十五名海盜在廣州被斬首處決,起警示作用,體現兩廣總督對海盜團夥的強硬態度。另報道粵東海盜林瓜四的五名海盜被斬首,林瓜四被凌遲處死。
刑法有別就擒犯在粵伏法
澳門檔案館館長劉芳講解『海盜。貨物和旅客』的展題時指出,『南京條約』簽署後,中國一些主要貿易城市成為通商口岸,建立了一個新的貿易體系,廣州、澳門、香港是三角貿易區的尖端,人員、商品的自由流通,保證了該地區的活力。
而受到財富吸引,海盜利用廣闊海岸線,交錯的河道,以及無數出入自由的島嶼,在珠江三角洲水域內頻繁活動,這亦是海盜在該水域表現強勢的重要因素之一。
至於展覽內容以『一八五四至一九三五年』為中心,劉芳稱;有關內容全是檔案館藏檔,而在此段時期,因為媒體發展,對有關海盜情況報導多,社會人士關注,十九世紀後,報紙提供的訊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