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融合大勢所趨

2020-05-12

隨著本澳與珠海方面通過不斷會晤、總結通關經驗,迎合目前疫情穩定下兩地居民的生活工作需要,以實事求是的態度、按兩地居民出入境的實際情況再落實惠民、安民措施。這是粵港澳大灣區於多月前根據中央“外防輸入、內防擴散”的抗疫精神下所作的“封關”措施後,於5月11日首次在珠海澳門關閘打破“封關”“壁壘”,為符合相關條件的珠澳居民、內地僱員展開首輪通關政策,實在是眾望所歸、民心所向,是粵港澳大灣區自提出灣區大融合的宏觀規劃下,珠澳兩地政府展開“以民為本”的方針落實中央治理精神,再一次證明“溝通”是帶動灣區建設最主要的渠道,是落實粵港澳大灣區融合共進,推进区域深度融合发展、强化合作平台等重大功能统筹布局起至關重要的作用。

合資格的內地外僱11日6時起出入境珠澳無需醫學觀察,當日具體的出入境數字雖還沒有公佈,但相信政策的實施對兩地居民是一件利好消息。山頂醫院醫務主任羅奕龍在當日政府記者會上解畫時指出,整個廣東省尤其珠海市的疫情緩和,與澳門風險相若,因此現階段有關措施優先面向珠海外僱。而衛生局傳染病防制暨疾病監測部協調員梁亦好在記者會上亦重申,相關措施只是針對擁有珠海籍或珠海居住證的外僱,其他原有的外僱出入境政策維持不變,即外籍僱員仍然禁止入境本澳,而香港、台灣或內地其他地區的外僱,若過往沒有去過外國,可經機場或港珠澳大橋入境本澳,抵澳後仍須醫學觀察 14天。可見,根據目前粵港澳三地的抗疫成效,一步步開放到“有條件”相互通關將會變得“觸手可及”。

新冠肺炎疫情的陰霾之下,世界各地無不封關隔離以求最大限度阻隔病毒的傳染,這無疑也是阻斷了人類活動的軌跡,顯而易見也會阻礙人類經濟、文化活動擴散以至影響營商環境。三個多月的自我封閉隔離,對澳門而言猶如經歷了一次自我“閉關修煉”,沒有“易筋經”也沒有“九陽神功”加持,有的只是前輩們像“少林掃地僧”般的默默付出而打下的根基,配合蓮花寶地絕無僅有的“骨骼清奇”,才不至於在這場世界大瘟疫前“栽跟鬥”,這都多得有一位如張三豐般的太極高手“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坐鎮中軍指揮五司決戰於浩蕩江湖,以至於讓生活在這裡的近七十萬人民平靜安穩、和諧喜樂。

同樣,在11日報導的各大傳媒上,我們也很容易找到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對於粵港澳三地在互相通關方面的表態。她表示,粵港澳三地正進行磋商,期望本月內能制定一套計劃,允許三地居民豁免檢疫往返三地。說:“我們正構想兩款限制,一個是要符合特定目的才可以豁免14日強制檢疫;一個是跨境人士要做過核酸檢測,證明自己沒感染,就像現在的跨境貨車司機一樣。”長久的“閉關鎖行”只會將經濟拖垮,這是很多有見地人士都認識到的嚴重後果,粵港澳三地研“有條件的開放”這對於抗疫以“持久戰”來論證符合當前經濟民生是正確的。“因噎廢食”不是自救良策,只有一邊抗疫一邊穩定生產建設才能舉步共進,否則若一直限制下去,社會的經濟、資源、民眾的忍耐力都會走向衰竭,而最終導致劃地三尺、各自為政、自困樊籠。賦詩一首:“天地有容乃為大,能人管領羨遊人。百年世事如風燭,一紙詩書似夢塵。不覺春去又入夏,青荷滌蕩沐雨新。桃花流水依舊在,莫向樊籠逐客賓。”

--沐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