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覓新堆填區

2020-05-07

羅立文透露屬下部門會研究在海上覓新堆填區。

【本報訊】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明言,即使有《建築廢料管理制度》去徵費,但堆填區爆滿的問題不會解決,唯一解決辦法只有是在八十五平方公里海域上找一個地方做新城填區。

議員馮家超和李振宇關注建築廢料堆填區的情況。羅立文重申,堆填區再堆高下去,「遲早都會冧」,現時最高處已有廿五米,而去年接收廢料量已由一五年四百八十萬立方米回落至二百五十萬立方米,但近來因應疫情加推工程,上月接收量已較去年同期增加一倍。

羅立文說,解決堆填區爆滿的方法就只有一個,就是尋找新的堆填區,而大家都會同意,全澳三十二點九平方公里裡並沒有甚麼地方可以這樣做,故要在八十五平方公里水域中去找,為此海水局及環保局會啟動研究。

已談論多時的《建築廢料管理制度》計劃於今年實施,羅立文指,有關徵費制度只是「收少少錢」,並不可能解決堆填區的問題,故政府是「一住行一住處理」,那有合適堆填地方都會去堆。

環保局局長譚偉文補充,長遠需要新堆填區,而短期內他們採取一些措施,在考慮疫情下商業活動減少,焚化中心垃圾處理量由最高峰的一千五百七十噸降至約一千二百噸,故現把部份建築廢料經分選後運去焚化處理。

同樣承認一定會有有倒塌危險的譚偉文謂,局方會透過堆填區土質改良工程去盡量降低堆填高度,優先處理最高廿五米處的區域,而有關區域也會停用,待土質改良並穩定後,就會移走部份泥土降低高度,現場也有儀器監測。

生活垃圾徵費屬遠期目標

就生活垃圾徵費,譚偉文稱,相關研究於一六年開展,當局會因應研究結果在有條件的屋苑做試驗,也會再做生活垃圾成份分析做對比。他強調,有關徵費是實現污染者自付的遠期目標,目前最迫切為建築廢料、危險廢料處理制度。

擴大限塑措施未有期

對於膠袋徵費成效,羅立文坦言未有統計,但他自己去超市看到十個有九個半都是自備購物袋,效果可以。認同要進一步限塑的他又謂,之後會規管塑膠外賣盒、飲管、餐具等,但未有時間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