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10504號

2011年05月04日

星期三

精神病康復者公開就業率不高

2011-05-04

殘疾人士社會公開就業率一向不高,在本澳更甚。在殘疾人士就業情況中,聽障、視障、肢體殘障的就業率比精神病復康人士較高。僱主對於精神病復康人士的接納度還不及肢體殘障高,某程度與僱主對於精神病患者的誤解和歧視有關。利民會屬下的職業培訓中心--利民坊經過不斷努力,游說僱主接納、試用精神病康復人士、社會對於他們就業的接納程度終於有所提高。但要做到香港的規模,每年有數百名精神病康復人士成功公開就業,而現時澳門一年僅數十名成功公開就業,仍有一段漫長的路和抗戰過程。  

需職業治療重建人生 勞工局和社工局近年都積極推動殘疾人士就業,殘疾人士就業率近幾年得到提高,第一原因是澳門人力資源被博彩業拉緊,僱主開始考慮開發本地人力資源,接受殘疾人士,而精神病康復者的就業情況和被僱主聘用的排名,在肢體殘障和智障之下。原因是上期所指出的傳統觀念與對精神病以及復康人士的誤解。 對於精神病康復者人士的復康治療,包括了生活技能訓練、職業治療等,主為協助他們重新建立人生。但不是每位都有志重投勞動市場,復康機構會按康復的工作意向、身體和精神狀況、年齡等考慮他們是否適宜,也有較年輕的學員很主動,向職業復康人員尋求職業服務協助。 利民坊是一所為精神病康復人士提供職業技能培訓的文具店,主要為較年輕的和有意重投勞動市場的精神病康復人士(下稱學員)提供服務,為他們提供模擬的工作環境訓練、實習課程、輔助就業及職業技能學習等機會,提升學員自信心、溝通技巧及社交技巧能力,協助他們發揮自身潛力和價值,從而推動透過公開就業,重投社會。 在部份復康機構,設有洗車、清潔等工種作為學員參與職業治療項目,上期接受訪問的怡樂軒會員大衛和惠政,就是透過怡樂軒的職業治療服務參與洗車工作,接受職業技能培訓,從中也學習人際溝通技巧等。 利民會職業治療和培訓項目工種相對較多,有文具店利民坊、也有洗車、派傳單、餐飲業、清潔等合共五個工種訓練。不包括文具店訓練,其餘四項去年為二十多個會員提供實際工作環境培訓和就業前職業技能培訓兩種,其中一半人成功公開就業。而利民坊去年為約七十名會員提供服務。  

由建立工作習慣做起 職業治療的重點,是先要培訓學員建立了工作的習慣,繼而讓他們獲得一定的工作技能。單是讓學員工作習慣這一點,利民坊職業復康經理蘇正忠指出已經不容易。 由於學員長時間患病,患病期間都沒有工作和上課,缺乏正常生活規律,要重新建立學員的生活規律一點都不容易,讓學員要有意識準時上班。蘇正忠指試過最長用三個月時間為一名學員建立上班準時這個必要的觀念。當然,也要學員了解到,按時正常下班,不遲到,不早退。 在建立工作習慣的同時,職業復康人員會與學員共同建立一個目標,如建立治療時間,工作目標等,也會教導學員應如何處理工作、當中要注意和小心的事項。過程中,學員情緒有時會影工作壓力而變得波動,這時職業復康人員要輔助學員處理情緒問題。其次,讓學員在工作環境中,學會聆聽別人的指令、表達自己接受工作的意願、人際溝通技巧等。 蘇正忠指出,學員在接受職業訓練初期會顯得較緊張,造成壓力,令情緒易受波動。如要求學員按時上班,這一個簡單的要求足以令學員在上班前一晚因過度緊張而失眠,故此職業復康人員要特別關注到學員的情緒。  

復康機構也從過程中學習 要學習的不單只是學員,職業訓練機構都要在過程和失敗中學習、改進。在實際工作環境中,學員遇到的問題大部份是不善於表達自己的工作意願,與上司和同事引起了誤會,又或與同事間相處出現問題,遇到工作和人際壓力。機構由學員中吸收這些經驗,從中改善過來,教學員勇於表達自己的工作意願,當上司安排新工作時,清楚表達是「不想做」還是「不懂如何做」,減低溝通引致的誤會和間接構成的壓力。 蘇正忠表示,有位剛被連鎖餐飲店聘用了的精神病康復人士,清楚表達了與分店組長合不來,上司體諒到他的處境,而且並沒有嫌棄,將他調到另一間分店,調換了工作環境後同樣事件沒有再發生,他的表現更獲得上司和同事的肯定。自此後職業訓練中心更加注意到,要加強學員人際溝通技巧,讓學員更好地表達自己意願,減少誤會。 職業訓練中心也隨著社會環境,不斷改善其他的服務方法和職業技能培訓方法。蘇正忠指出,最大的變化是將職業技能培訓的地方,搬到實際工作崗位中,讓學員在實際工作環境中邊做邊學,經過試行後成效不錯。學員在職業治療師跟進下,讓學員到實際工作崗位和環境中工作,可讓相關工作技能更具操作性之餘,過程中也可發掘到學員在實施環境中會遇到的問題,而這些問題都是職業治療在傳統的職業培訓環境下沒有考慮到的問題,如學員遇到被同事「講是非」時如何作情緒支援,邊做邊學的優勢比起傳統培訓更易發掘學員需要,另一意外收獲是,學員在實際工作環境中更快投入、工作更易上手。中心也要因應社會和服務使用者的轉變,思出新思維和新服務方式,不再局限於傳統培訓工作之中。惜聘用的前線職業復康人員數目有限,只能跟進有限度的學員數目。  

工作能力是有效的證明 去年,有二十多名學員成功公開就業,部份是經職業訓練中心向學員提供的職業配對、更值得可喜的是,部份是透過公開途徑找到工作。 二十多學員成功公開就業,數字上似乎很少,這已經佔了中心職業培訓人數的一半,這個數字的得來,是靠中心背後各位職業復康人員費盡唇舌,游說僱主由接納精神病復康人士、試用以至正式聘用的成果。蘇正忠回想,當初合作的機構都屬“俾面派對”性質試用精神病復康人士,未能真正反映到學員在工作上表現,試用後,僱主漸漸認識到精神復康人士的工作態度,與一般員工無異,被僱主認同,產生了口碑和建立了信心,甚至向身邊的朋友和僱主推薦聘用,接納和聘用程度相對獲得了提高,其中,以派傳單成效最明顯,聘用精神病復康人士派傳單的機構已增至六至七間。 精神病復康人士就業已有進步,可惜這在漫長的道路上只是向前邁進了一小步。蘇正忠感到,要達致香港般,一年有數百名精神病復康人士公開就業,澳門仍有很漫長的道路。主要原因是澳門對精神病復康人士接納度未普及,為他們就業造成阻力,二來是職訓中心的職業復康人員人手有限,每年只能為一定數目的學員提供服務。 職業復康人員會為在崗培訓的學員提供長達半年的跟進期,首一個月會為學員提供密集式跟進,一星期約有三次到工作地點,了解學員工作情況以、收集僱主意見並提供支援,若僱主不懂得如何處理學員情緒,會由職業復康人員作出指導,由第二、三個月每週跟進次數會遞減,往後若學員遇到情緒或工作問題,可以向職業復康人員求助。蘇正忠感概地說﹕「為了不要讓學員感到中途被遺棄,遇到問題時只能孤身面對,欠缼支援,為保持服務質量,中心每年只能為有限度學員提供服務。」人手限制了服務,是他最感可惜的事情。 不論是精神病復康人士的復康機構,都勇於走出既有模式,在現實就業環境中 尋求新的合適自己發展的道路,成功公開就業的精神病復康人士的表現,證明了這一群不是自己躱起來,都希望重投社會,僱主和社會有責任將對精神病復康人士的誠見放低,表達關愛他人、接納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