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民眾怨聲載道 超級大國今非昔比

2010-12-28

二零一零年是美國社會政治經濟形勢繼續發生深刻變化的一年。這種發生在社會政治經濟領域,進而影響外交和軍事領域的深刻變化,集中通過十一月初美國的中期選舉表現了出來。美國雖然仍舊是世界上的頭號強國,但其所面對的種種挑戰,尤其是難以掙脫的經濟困境,已經使得這一超級大國的影響力今非昔比。 美國中期選舉的結果,用總統奧巴馬的話說,是民主黨「遭受了慘敗」,丟失了該黨在眾議院的多數黨地位,在參議院三分之一席位的改選中讓共和黨多贏了六席,極大地削弱了民主黨在國會中的影響力。在州一級層面,十九個州的議會倒向共和黨。在全美五十個州中,共和黨掌握了二十九個州長大印以及二十五個州中的上下兩院。 民主黨在選舉中的慘敗絕非意外。由於經濟形勢在金融海嘯之後仍久陷困境,執政已近兩年的民主黨難逃其責,選民自然要通過手中的選票向其宣泄怨憤。 表面看來,失業率長期徘徊在九點五%左右的高位,是政府和國民最頭痛的問題。中期選舉前後,不論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的政策宣示,還是自由派或保守派媒體的政情分析,都在關注同一個問題:就業,就業,就業!但是,美國十一月份的就業報告仍令人沮喪。原指望政府當月能夠創造十五萬個就業機會,但是實際創造就業崗位僅僅三點九萬個,加上私營企業界所創造的五萬個就業崗位,新創造的就業崗位總數不過約九萬個,比預期目標差六萬個。 然而,美國經濟所面對的絕不僅僅是高失業率問題。美國經濟深層次的、根本性的問題很多。其中一個是美國政府的超鉅額債務。美國的債務問題由來已久,但是近年來,這個問題已經發展到了極端嚴重的程度。有的專家尖銳地指出,超鉅額債務問題已經使美國經濟瀕臨破產的邊緣。 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九月三十日,美國的公共債務總額達到十三點五八萬億美元,大約是年度國內生產總值的九十四%。經濟問題專家、曾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擔任裏根政府管理與預算辦公室主任的大衛‧斯托克曼七月底在《紐約時報》發表文章說,如果認真地把美國地方政府的債務計算進來,美國的公共債務將很快達到十八萬億!如此債臺高築,已經使美國經濟走到了快要申請破產保護的地步。對此,斯托克曼毫不客氣地說,美國全民算賬的日子已經到了! 一個超級大國的經濟糟糕到了如此窘境,是誰的責任?回顧歷史,在美國公共債務積攢的歷史列表中,共和黨和民主黨不分伯仲都有所貢獻,都難辭其咎!然而,在金融海嘯爆發之前,這些暗藏在深層的問題似乎並沒有受到大眾和媒體足夠的關注。人們滿眼看到的皆是經濟繁榮。而實情是,正如不少經濟問題專家指出,美國這些年的所謂繁榮是「史無前例的借貸來的繁榮」,就是借別人的錢來花銷,自己過著靠自身收入無法企及的富足日子。針對這種生活方式,早幾年就有專家指出,美國人過著「入不敷出」的舒適日子已經太久了! 與債務問題同樣尖銳的是不斷擴大的「財富鴻溝」,即社會財富收入分配的兩極分化。據媒體報道,在上一輪(二零零二年至二零零六年)泡沫繁榮中,佔人口比例百分之一的美國頂尖級富豪,靠著華爾街這個大賭場,獲取了國民收入三分之二的財富,而佔人口九十%的中下階層,只得到十二%的財富。 民眾的不滿和憤怒,通過中期選舉得到了一次充分表達的機會。但是選舉的結果以及民主黨的慘敗並不預示著困難即將過去。即使是二零一二年大選選出新的總統,也並不確保美國的經濟問題能夠真正得到解決。因為,一方面,近半個世紀積攢起來的超級債務等問題不可能在任何一個總統有限的任期內解決;另一方面,如果制定經濟政策時不正本清源,回歸常識,堅持量入為出,那麼所出臺的所謂拯救措施,如當前的第二輪量化寬鬆政策等等,不僅不一定能奏效,搞不好還有可能最終落得個飲鳩止渴的結果。 支撐美國超級大國地位的有兩根最重要的支柱——經濟支柱和軍事支柱。當前,沒有人會否認美國仍然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但是兩根支柱之一的經濟支柱,無疑已出現了不穩定的跡象。美國兩位作家在其合著的《新債務帝國》一書中說:「美國資本主義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在過去半個世紀,它從黃金降到了白銀,再從白銀降到了紙,現在是進一步降到了介乎於塑膠和絨毛纖維之間的某種未名物質了。」         (本文作者為新華社北美總分社社長)                 (新華社記者曾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