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01101號
2010年11月01日
星期一
總體城市設計研究提四大綱領七分策 倡保護發展公共空間
2010-11-01
【本報訊】澳門的城市規劃面對著歷史城區保育與發展、生態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挑戰。運輸工務司委托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展開「澳門總體城市設計研究」中,提出澳門需要建立一個兼顧保護與發展的策略,又提出四大可持續策略,七個分項策略,透過增加綠化、控制山、海城景觀視廊、保護整體歷史風貌等,回應社會訴求。 除該報告外,政府今週將發佈「澳門城市規劃編制體系研究」,兩份研究將作為《城市規劃法》的重要技術參考。運輸工務司司長辦公室主任黃振東透露,公佈該兩研究後將隨即展開 《城市規劃法》的草擬工作,希望明年上半年可將《城市規劃法》作諮詢。 受運輸工務司委托,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去年起展開了「澳門總體城市設計研究」並已完成。昨午,運輸工務司司長辦公室主任黃振東、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祕書長耿宏兵、工務局城市規劃廳廳長劉榕、澳門城市規劃學會理事長韓佩詩公佈該研究內容。 四大策略分別為:策略一「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建議加強澳珠生態環境保護的緊密合作,形成生態綠化網絡,使澳門成為區域生態體系的組成部份,提出擴大生態保護範圍,加大保護力度,劃定永久自然生態保護區,增加、完善濱水帶狀連續公共開放綠化空間。策略二「建立特色公共空間」,建議要兼顧本地居民、外來訪客活動需求,支持澳門不同城區高密度和非高密度的發展模式。提出建立澳門城市公共機動交通服務體系,營造良好步行空間環境。策略三「優化人文海濱城市」,建議保護澳門世界文化遺產景觀資源,突出「山.海.城」濱海景觀和山體自然景觀。策略四是「確立魅力城市形態」,建議強調群島格局、海岸線景觀、建築與山體的整體性。通過適度高密度、高混合的開發模式,滿足土地功能混合的需求,制定建築高度分區,構建濱海活力地區特徵。 七項分策略工作細分為: 一、「增加和完善綠化空間網絡」,構建三橫兩環多廊道的生態綠化網、採取澳門半島、氹仔、路環和新填海區四大生態環境區劃的原則,保護生態綠化資源與有序建設城市並舉。二、「優化高密度、高混合地區的步行環境」,對主要特徵地區如歷史街區、商業街區、口岸地區、濱海地區、山體地區提出具有地區特點的步行環境要求。三、「塑造國際級城市濱海休閒長廊」。四、控制山.海.城景觀視廊,選擇澳門有代表性及潛在價值的全景視點、觀海視點、觀河視點和海上視點,對周邊環境及觀景視廊加以控制、保護或整治;五、「保護整體歷史風貌促進舊區活化」,強化對城市風貌的整體控制引導,通過一般地區的城市規劃對開發強度、建築高度等進行控制,維護世遺歷史城區與自然環境所構成的整體空間關係。六、「復興媽閣和內港歷史地區」,發展海洋文化產業,打造內港濱水休閒走廊,重塑媽閣和內港地區的功能活力。以及結合基礎設施建設、建構現代化的休閒旅遊城市門戶功能,和灣仔合作,將媽閣打造成澳珠十字門水道地區重要門戶。七、「引導新填海區的開發利用」,合理控制開發強度。強調產業的多元化和公共服務配置的均好性。 不單是該份研究報告,在多份有關城市發展,以至新城發展規劃研究中,多次提出城市發展與澳門歷史城區保護問題。劉榕表示,歷史城區的保護與發展之間是不存在矛盾,透過保護也可以達到歷史城區的可持續性發展,不論是新城還是舊區,在發展時均會考慮澳門城市的承載力,保護人民、景觀、生態資源的前提下,令城市構具彈性和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