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大嶼』助解決香港土地短缺

專家稱相關海域保育價值相對較低

2018-11-10

【香港中通社11月9日電】(記者 寧之羽)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今年10月發佈的《施政報告》中提出“明日大嶼”願景,建議在大嶼山以東、交椅洲和喜靈洲附近,填海造地約1700公頃,料可供70萬至110萬人居住。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宗永強9日接受中通社記者採訪時表示,總體來說相關海域的保育價值相對較低,“明日大嶼”是長遠解決香港土地短缺的最好方法。

宗永強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不少戰船停靠香港,東大嶼海域當時被投放很多炸彈,本身已經嚴重污染,所以相關海域並沒有太高的保育價值,加上集裝箱碼頭也離得很近,經濟活動已經對該區環境造成一定影響。從務實的角度來看,香港東面西貢海域的生態多樣化價值比較高,但西面總體來說,生態多樣化價值則低很多。

香港部分環保人士警告,氣候變化令海平面上升,或將淹沒人工島。對此,宗永強表示,海平面上升肯定對人工島帶來影響;但是如果國際社會合力控制全球暖化,氣溫上升不超過2度的話,海平面的上升就會控制在1米以內。這樣只要填海高一點,高1米就可以解決問題,並且不會顯著增加工程費用,因為大批的填海費用是用在海底和海堤。而如果氣候變化失控,那麼將對全球帶來很大影響,南極的冰也會加速融化,如果海平面上升3到5米,那麼香港很多現有地方也都已不能居住。

對於難以控制的極端天氣,例如超強颱風等對人工島的影響,宗永強認為也不會有很大問題,因為香港有很好的海島保護。珠海方向的群島對香港是第一屏障,香港島是第二屏障,正是因為這樣,香港的集裝箱碼頭、維多利亞港一直都相對比較安全,天然的港口條件優越。同時在防範湧浪、波浪方面,香港的工程技術和設計也都非常好,因此氣象風險並不是問題。

至於填海對漁民生活的影響,宗永強指出,東大嶼海域已經幾乎無人打魚,因為已經污染。香港漁民也已基本不在香港海域打魚,幾千艘漁船主要是去香港海域以外,比如南海去從事打魚作業。

宗永強認為,真正應該保育的是香港新界的農田,因為不希望香港成為一個只有高樓大廈,而沒有農田的地方。他指出,“明日大嶼”計劃是長遠解決香港土地短缺的最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