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劇『唱響』大灣區非遺保護合作

2018-11-05

【新華社廣州11月4日電】(記者鄧瑞璇)作為嶺南文化的瑰寶,粵劇深深吸引著嶺南地區乃至更廣範圍的觀眾。如今,這顆「南國紅豆」更在推動著粵港澳大灣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合作。

粵港澳大灣區的非遺合作實踐很早就在粵劇上面有所體現。由粵港澳三地聯合申報的粵劇,2006年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粵劇聯合申報是粵港澳三地保護非遺合作的示範。」近日在廣東佛山舉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區域合作交流會上,香港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總監何咏思說,她希望粵港澳在非遺的活態展示、教育和研究方面有更多的交流合作。

廣東省政府文化和旅遊廳巡視員陳杭介紹,2002年以來,粵港澳三地每年舉辦粵港澳文化合作會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文化創意產業合作等多個文化領域進行交流合作,推動粵港澳文化融合發展。以粵劇項目為代表,近年來,三地簽訂有關合作框架協議、開展粵港澳粵劇群星薈活動、實施粵港澳青年戲劇交流計劃等,促進粵劇的保護與傳承。

今年暑假期間,就有來自粵港澳的100多名青少年在廣州參加了「2018年粵港澳青少年粵劇藝術交流夏令營」活動。廣東舞蹈戲劇職業學院的教師對他們進行粵劇唱功、基本功、身段、把子等基礎課程教學,並在粵港澳三地進行粵劇摺子戲匯演。今年年初,粵港澳粵劇新秀共同演繹的粵劇《白蛇傳》在三地陸續上演。

  國家文化和旅遊部非遺司副司長王晨陽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在非遺方面有許多相通之處,三地非遺保護需要更多的交流合作。陳杭說,非遺與新技術、旅遊的融合,正在為非遺研究、保護、傳承注入新的活力。粵港澳大灣區應強化非遺保護與合作,搭建交流平臺,以多種形式開展文化活動、人才培訓、跨界對話等,實現非遺創造性轉化,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