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兩例麻疹確診個案

女醫生也中招

2019-03-21

衛生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林松、公共衛生顧問醫生梁亦好出席了記者會

【特訊】衛生局昨舉行記者會就澳門的麻疹情況作出介紹,衛生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林松、公共衛生顧問醫生梁亦好出席了記者會。

林松主任指出,澳門於2014年成為西太區首4個被認證消除麻疹的國家和地區,但目前世界各地包括,特別是內地、東南亞、南亞及歐洲等地仍存在麻疹流行。直至目前,澳門今年已錄得8例麻疹個案,其中5宗輸入和3宗輸入相關病例,而去年全年則錄得3宗輸入性病例,但無輸入相關病例;情況較去年有明顯增加。

衛生局開記者會介紹本地麻疹流行情況

他表示,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主要通過飛沫傳播,但也可通過直接接觸患者的口、鼻分泌物及受污染的物件傳染。潛伏期通常為7至18天,可長達21天,傳染期由出疹前4天持續至出疹後4天。以高熱(38℃以上)、口腔粘膜斑(Koplik斑)、全身性的皮膚斑丘疹、結膜炎、咳嗽和流涕等表現為特徵。通常皮疹於發病後第3天出現,最先見於耳後和面部,漸及頸、軀體及四肢,最後達手掌與足底,持續4至7天,疹退後有脫屑及色素沉著。麻疹具有很高的傳染性,未打疫苗或未感染者很易受到傳染,在疫苗覆蓋率不高的年代,是兒童極為常見的疾病。麻疹為自限性疾病,大部分病例為輕症,但可出現腦炎、肺炎等併發症,病死率為千分之一至百分之一。

林醫生強調,由於衛生局一直透過不斷加強和改善防疫接種策略,在維持高水平的疫苗覆蓋率下,使本澳近年僅錄得零星輸入病例或與輸入有關的病例。按世界衛生組織要求,消除麻疹不是完全沒有麻疹本地病例,而是指在具有一定數量人口的較大地理區域內,無本地麻疹病毒傳播;輸入麻疹病毒也不引起本地持續傳播;所有的散發病例和傳播鏈均可追溯到與輸入病例的有關。要達到認證要求,除了病例極少外,還要提供充分的資料,證明麻疹的監測系統足夠敏感;同時,必須通過恰當的疫苗免疫策略保持高的人群免疫力,才能達到保持消除麻疹狀態。他相信,由於鄰近區的疫情十分嚴重,今年本澳的情況雖較往年明顯嚴重,但仍可控,不擔心會被世界衛生組織取消認證。

同時,他建議以下人士可到衛生中心接種疫苗:1)到12月齡和18月齡預約接種日期者;2) 18月齡至18歲以下,未完成2劑者;3) 1970年後出生的18歲或以上,未曾患麻疹且未曾在1歲生日後接種1劑者。而澳門現亦有大量外僱人員,特別是家傭主要來自菲律賓和越南等地,衛生局呼籲僱主應留意來自有關地區的家傭,如接種記錄不明確應為其安排接種麻疹疫苗。在澳工作的非本地居民除可在私營醫院自費接種外,亦可在衛生中心及衛生站付費接種(100元以內),接種時需出示身份證明文件、衛生局使用者卡及相關工作證明文件,無衛生局使用者卡請聯絡衛生中心辦理。

梁亦好醫生則介紹了兩例新增個案的情況。她表示,其中1例為曾診治早前1例輸入個案的醫生,另外1例為輸入個案。首例患者為1名38歲女醫生,澳門居民,鏡湖醫院內科醫生;患者於3月14日出現發熱,19日出現皮疹。19日經檢測,其血液樣本麻疹IgM抗體和PCR檢測呈陽性反應;患者於內地出生,麻疹疫苗接種情況不詳,目前在鏡湖醫院隔離病房住院治療,仍有發熱,情況一般。患者於潛伏期內無外遊史。根據出現症狀的時間,已被列為麻疹輸入相關病例。患者的澳門同住家人暫沒有出現類似病徵。患者出現症狀後無上班,沒有接觸病人。衛生局現正追蹤患者發病期間曾接觸人士(約106人)的健康狀況,跟進期將截至4月9日。

而另1名患者為37歲男性,尼泊爾籍外勞,是在馬會工作的馬伕。患者於3月13日出現發熱、流涕、咳嗽、咽痛及眼部不適等症狀,曾到其公司診所就診;3月16日症狀持續並出現面頸部皮疹,19日到仁伯爵綜合醫院急診就診,經檢測,其血液樣本麻疹IgM抗體和麻疹PCR檢測呈陽性反應。患者於尼泊爾出生,麻疹疫苗接種情況不詳,目前在公共衛生臨床中心隔離病房住院治療,仍有發熱,情況一般。患者於3月2日從尼泊爾到澳門。根據出現症狀的時間及旅遊史,列為麻疹輸入病例。患者的澳門同住同事暫沒有出現類似病徵。衛生局現正追蹤患者發病期間曾接觸人士(約20人)的健康狀況,跟進期將截至4月10日。

此外,目前仍有2名麻疹疑似病例,仍在進一步排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