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12084號
2019年03月13日
星期三
粵港澳大灣區如何聯手科技創新?
2019-03-13
【中新社北京3月12日電】(中新社記者 劉育英)
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粵港澳大灣區如何協同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專家認為,應從促進創新要素自由流動、加強協同創新、打造科技創新平台、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著手。
創新要素自由流動
今年2月18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發佈,提出粵港澳大灣區五大戰略定位,「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位列其中。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智庫研究與信息部部長鄭宇劼在近日北京舉行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系列研討會上說,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最迫切的問題就是破解創新要素便捷流動的障礙,包括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
廣東亞太電子商務研究院院長陳海權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國兩制」框架下,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融合起來有很大挑戰,但與其他灣區相比,這也是優勢。此外,大灣區內經濟發展不平衡,也增加了融合的難度。
目前,互聯網技術正助推灣區內互聯互通。以微信為例,微信公關總監周博雲介紹,不需要換港幣,內地用戶通過微信支付可在香港消費,微信香港錢包開始為香港用戶提供內地移動支付服務,全面覆蓋旅食住行等多個領域。
內地與港澳創新優勢互補
協同是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另一關鍵詞。
「香港的基礎科研能力是非常之強的」,鄭宇劼介紹,香港在生命健康方面有10個院士,在新材料方面有9個院士,在微電子方面有3個院士,在人工智能方面有6個院士,香港五所高校都位列QS世界大學排名前100名。
廣東省社會科學綜合研究開發中心主任黎友煥說,香港在知識產權保護、技術轉化、人才引進方面也都具有優勢。例如,在技術轉化方面,香港在金融、法律、評估、會計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內地的強項在於強大的市場牽引能力、豐富的應用場景和數據資源、成熟完善的製造產業鏈,以及強大的政策支撐和保障。
內地與港澳在科技創新方面能够互補,但還需要「抓手」來落地。在規劃綱要中,提出推進「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支持港深創新及科技園、香港五大研發中心等創新載體建設。鄭宇劼說,近期最關鍵的突破點,就是深港科技創新特別合作區和深圳光明科學城建設。
體制創新難點何在?
鄭宇劼認為,應主要在三方面進行體制創新:一是科研體制改革,二是跨境政策突破,三是創造出新經濟的制度供給。其中,跨境政策突破難點較大,涉及領域包括人才、技術、資金、設備、信息、數據、樣本等。他舉例說,深圳在基因、干細胞研究方面比較領先,但由於深圳和香港兩地監管體制的不同,深圳企業的一些科研試驗需要拿到香港去做。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部長侯永志提出,建立粵港澳大灣區的協同發展機制,不是替代市場,也不是替代現在的區域治理架構,而是去落實合作設想的機制。
黎友煥說,創新體制機制,不是要否定過去的體制機制,而是進一步提昇、完善、優化。通過機制創新,充分發揮內地和港澳優勢,把障礙變成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