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港復興亟需政府主導系統規劃頂層設計

2025-11-22

【正視聽】澳娛綜合11月20日突然宣佈終止收購十六浦計畫,並決定於11月28日晚關閉十六浦娛樂場,這一消息對內港商圈而言無異於晴天霹靂。這個曾經被視為重振內港經濟的項目戛然而止,不僅意味著一個娛樂場所的消失,更折射出澳門城市發展中的深層矛盾。內港這個曾經的城市核心區域,如今正站在命運的十字路口——是繼續沉淪,還是抓住這次危機中的轉機,實現真正的復興?

十六浦娛樂場的關閉對內港商業生態的衝擊立竿見影。周邊商鋪、餐廳、當鋪和酒店多年來依賴娛樂場帶來的人流維持經營,如今這一"經濟引擎"突然熄火,內港很可能面臨人流銳減、商業凋敝的困境。這種"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依附關係,暴露出內港經濟結構的單一性和脆弱性。當整個區域的商業活力過度依賴單一業態,其抗風險能力必然低下。十六浦的退場,不過是提前引爆了這一長期積累的結構性危機。

內港的困境並非始於今日。作為澳門歷史最悠久的城區之一,內港見證了這座城市從漁村到國際都市的華麗轉身,卻也因城市發展重心的轉移而逐漸邊緣化。地勢低窪導致的洪澇威脅、基礎設施老化、交通擁堵、公共空間匱乏等問題長期困擾著這片區域。更關鍵的是,內港缺乏與時俱進的產業規劃,過度依賴博彩旅遊業帶動發展,當這一支柱動搖時,整個區域便陷入困境。十六浦娛樂場的關閉,只是加速了這一進程。

然而,危機往往孕育著轉機。放眼全球,許多城市的老舊濱水區都曾面臨類似挑戰,卻通過創新思維實現了華麗轉身。上海外灘、倫敦金絲雀碼頭、荷蘭鹿特丹碼頭等成功案例證明,濱水區的復興關鍵在於打破單一業態依賴,構建多元化經濟生態。對內港而言,與其哀歎十六浦的離去,不如借此機會重新思考區域定位——是繼續做博彩業的附庸,還是挖掘自身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走出一條特色發展之路?

內港的復興需要系統性規劃與多方協作。首要任務是提升防洪能力,解決長期困擾區域發展的水患問題;其次應完善交通網絡,緩解擁堵;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內港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發展文化旅遊、創意產業等新興業態。澳門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城市,內港的歷史建築和文化記憶是其最寶貴的資源。通過活化歷史建築、打造公共空間、培育文創產業,內港完全可以轉型為一個融合歷史與現代、商業與文化、生活與旅遊的複合型濱水區。

11月19日,行政長官岑浩輝在立法會答問大會上表示,2020-2040年城市整體規劃提出“一河兩岸合作軸帶”,主要是考慮與珠海強化區域發展,以及提出打造濱海歷史旅遊合作,商業街及水岸公園等,以增強內港的韌性,當中涉及大三巴和沙梨頭的中區-2,以及下環與南西灣的中區-3規劃編製,而政府亦正有序開展相關規劃編製,在發展“一河兩岸”同時將一併研究綜合整治內港問題,希望大家建言獻策,多思考既能防災亦能聯動灣仔發展“一河兩岸”。由此可見,特區政府在此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一方面需要儘快啟動內港整體規劃研究,協調各方利益;另一方面應出臺政策鼓勵多元產業發展,降低區域對博彩業的依賴。同時,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投資建設也至關重要。只有政府、企業、居民多方協作,才能實現內港的真正復興。

歷史總是充滿隱喻。澳娛綜合20日宣布終止十六浦收購計劃,而澳博控股同日宣佈收購凱旋門酒店的動作,與十六浦的退場形成微妙對照——資本正從傳統區域流向核心地帶。這警示我們:內港復興不能等待市場自發調節,亟需政府主導的系統規劃。從防洪基建到產業導入,從空間重構到文化啟動,必須通過頂層設計整合資源,避免碎片化改造。

十六浦的退場不應被視為內港的終結,而應成為其轉型的起點。這座城市的歷史核心區域,正面臨著"不破不立"的關鍵時刻。擺脫對單一業態的依賴,挖掘歷史文化價值,構建多元化經濟生態,才是內港重獲新生的正道。在全球眾多濱水區成功轉型的案例中,我們看到了內港的希望。關鍵在於能否把握這次危機中的轉機,以創新思維和堅定行動,讓這片承載著澳門記憶的土地煥發新的活力。內港的未來,應當是安全、宜居、繁榮的世界級濱水區,而非依附於博彩業的"死城"。這既是對歷史的尊重,也是對未來的負責。

--昀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