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由『數量增長』到『品質提升』

2025-11-20

【特稿】清晨的氹仔金光大道,特斯拉(Testa)車主李先生盯著充電樁螢幕上跳動的計費數位,顯示51分鐘充電51度,184元澳門幣的帳單讓他略顯無奈。這樣的場景,正是澳門電動車普及進程中的縮影。

由2020年的1339輛到2024年9月的逾萬輛,五年間澳門電動車數量增長近8倍,輕型汽車與電動摩托車成為增長主力,但充電便利性不足的短板,仍在制約這場綠色轉型。

政策驅動是電動車增長的核心引擎。為回應國家“雙碳”目標,特區政府推出“澳門電動車推廣計畫”,從公共停車場配套到購車激勵形成政策矩陣。截至2025年,全澳49個公共停車場已建成630個電動電單車充電設施,8個停車場配備換電櫃,新建停車場更預留了充電設施空間。市場資料印證了政策效能:2025年5月,澳門新登記機動車中電動車占比達43.8%,前五個月累計占比35.9%,新能源車型已成為市民購車的重要選項。

然而,高速增長背後的充電困局日益凸顯。有業界人士指出,儘管充電設施數量看似可觀,但品牌割據導致的適配難題十分突出——不同品牌電動車電池與插電口互不通用,部分換電櫃僅服務單一品牌,實際可用資源大打折扣。土地資源緊張更讓問題雪上加霜:澳門民居缺乏安裝私人充電樁的空間,公共充電停車場多遠離居民區,車主外出充電需同時支付停車費與電費,顯著降低使用意願。有車主無奈表示,每次充電要攜帶10至20公斤的電池往返,成為日常負擔。

安全責任界定模糊則加劇了配套短缺。此前曾發生路邊電動電單車自燃事故,但車主、停車場、車商與保險方的責任劃分尚無明確標準,導致私人停車場與路邊泊位不敢輕易增設充電設施。這種惡性循環讓充電網路難以向民生區延伸,與2025年全澳25萬餘輛機動車的龐大基數相比,現有充電資源仍顯杯水車薪。

破局的關鍵仍在硬體升級與制度完善。2025年1月推出的“街區電動電單車換電櫃先導計畫”率先在四個地點佈局,為解決充電難題提供新路徑。更受關注的是路氹超級充電站規劃,若能落地運營,有望大幅提升充電效率,緩解區域供需矛盾。業界呼籲,政府需加快制定統一充電標準,同時明確安全責任細則,推動充電設施向社區、商圈滲透。

從2020年的起步探索到如今的規模化增長,澳門電動車市場已邁入關鍵轉型期。政策的持續發力與硬體的逐步完善,正在消解綠色出行的門檻,但充電便利性的提升仍需跨越標準統一、佈局優化、責任厘清等多重關卡。當超級充電網站照亮路氹夜空,當社區換電櫃成為標配,澳門的電動化之路才能真正實現從“數量增長”到“品質提升”的跨越。

>>程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