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幼服務需走向更細緻及專業(二)

2025-11-18

【特稿】 本澳首個長者服務10年(2016至2025年)已完成計劃中提出的440項短、中及長期措施項目,並正規劃下一階段長者10年服務計劃。據社工局指,下一階段工作將以大健康、智慧科技、銀髮產業和構建長者友善共融環境為重點發展方向,打造一個「老有所養、所屬、所為」的共融社會。縱然數據上多亮麗,目前,長者服務範圍仍有部份問題現缺口,需要先填補現有服務中存在的不足,再推新的發展方向。否則,你想叫長者趕車,長者都未必有能力能夠陪你跳上車。

據社工局指,去年長者佔本地人口約17.6%,預計2029年將增至佔21.4%,本澳由高老齡化社會,踏入超老齡社會。為應對人口老化和社會發展,特區政府透過與社團合作,利用社團的脈絡和服務網絡,以購買服務或資助方面,開展了不同的長者和社會服務,長者社會服務資助總額由2016年約2.8億元增至去年約5.4億元,增長約9成3、長者院舍宿位由約1700個增至去年2705個,增長5成9。但長者院舍供應仍然未能及時回應需求,“統一評估及中央轉介機制輪候資訊平台”中,長者院舍中央輪候需時一年半或更長時間,反映出依然有不少家庭和長者對長者院舍有一定需求,而且由輪候時間上反映,需求未有因為大灣區民生便利措施和安老政策下有所減少;因為,長者的主要照顧者或家人、親友,社交脈絡主要仍然在澳門,照顧者、家人或長者本身,可能對於留澳老安以至入住院舍有所需求,如今要等一年半以上,未來在超高齡社會中如何能夠回應需求?

另外,在社區中的長者都要有相應的支援,在社區的支援服務上,需要按照長者人口增長,擴大社區長者支援服務的資助,增加資源,做好社區支援工作,例如送飯、上門服務(探訪、陪診等)、平安通,讓原居安老長者有支援;而有社區活動能力的長者,則需要加強心理和餘暇活動的支援,豐富心靈,讓老年生活依然可以活得多姿多彩,開開心心。晚年生活除了有足夠的體力和健康,亦需要經濟支持,這方面,要研究如何令長者提高自身理財能力,或可以研究引入低風險的理財產品,例如穩健的債券,做好市場監管,讓長者提高自身的財富,提升生活品質和對公共財政開支的負擔, 同時可以推動金融和債券市場發展; 也可以由有經濟能力的長者市場推動銀髮產業,產生經濟循環。

下一個10年行動計劃是政府的首要工作,將以大健康、智慧科技、銀髮產業和構建長者友善共融環境為重點的發展方向。在目前服務缺口未形成重大裂口前,社工局需要加快增加相應服務,先補好現有不足,才有後續能力為服務加速。否則,長者難以跳上這列充滿願景的快車。

日月清